金狮揭晓之前,让我们看看本届威尼斯日获奖影片都讲了什么

2023年9月8日,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平行单元威尼斯日(Giornate degli Autori)官宣了奖项,加拿大影片魁北克法语影片《人道主义吸血鬼寻求同意自杀的人》获得最佳导演奖,比利时法语影片《穿过黑夜》获得观众选择奖,斯洛文尼亚影片《恐光证》获得欧洲电影品牌奖。


Vampire humaniste cherche suicidaire consendant 
导演:Ariane Louis-Seize
地区:加拿大

加拿大导演Ariane Louis-Seize的首部长片《人道主义吸血鬼寻求同意自杀的人》,维持了导演前几部短片对少女和情感关注的核心,极力塑造“不愿杀人的少女吸血鬼”与“一心寻死的废柴男”之间的另类故事,试图打造影史中不曾有过的吸血鬼形象。

故事开始的童年事件以及对整个吸血鬼家族的塑造,较为经典或类型化,颇有《精灵旅社》真人版的既视感,哥特式的造型,连对称构图的美学都逐渐向擅长建构他处世界的韦斯安德森靠近。如此影调便娱乐化原本恐怖的古老恶魔,吸血鬼家族被赋予典型的轻喜剧特点。少女Sasha吸食的袋装人血更像是正流行的草莓糖浆,而她面临的似乎仅是青春痘的困扰。

与寻求自杀的Paul相比,Sasha似乎缺少可以反应她内心的空间。哪怕前者在学校和打工的保龄球场收到的忽视和霸凌桥段在青春片中司空见惯,但仍有效地帮助观众定位Paul的个人形象,理解他想寻死的原因和他的心理状态。但Sasha在最初并不拥有这样的空间,她只一味在面对必须要做的事情或家庭时,显得叛逆和自我。而当迫切的寻死者和饥饿的吸血鬼相遇,他们对于死亡的迟疑更像面对性时的犹豫。好在吸血鬼的尖牙并没有被刻画成外化的性器,而美化成保护心爱之人的武器。

影片最后吸血鬼家族的所有人来帮助小女儿Sasha,帮助她完成Paul的从人至吸血鬼的转化,似乎这个寻死之人不光获得少女Sasha的爱,也获得了一份归属感。影片没有给异化吸血鬼的孤独或寻死者的困惑留出多少讨论空间,在远算不上奇幻世界的观影体验中,全片就像Sasha这个人物,留下一缕俏皮的影子,继而就消失在黑夜之中。


Quitter la nuit 
导演:Delphine Girard
地区:比利时 

影片《穿过黑夜》既是比利时导演Delphine Girard的首部叙事长片,也是其上一部短片《姐姐》的延续。影片故事始于一个夜晚的一则报警电话。报警女性Aly指控Dary在酒后向自己施以暴力性侵行为,而Dary矢口否认。接线员Anna,报警的女性Aly和被指控且被拘捕的男子Dary对当晚发生的性侵事件都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影片叙事则大致被分成三个部分:交叉叙事下的报警过程;隔天录口供及事件发生后三方的日常生活及日常人际关系,并对三人画像进行补充;两年后的审判和对事件原貌的揭示。 

较为清晰的叙事线在受害者Aly和拒绝被称为施暴者的Dary之中不断切换,事件的真相持续蒙着模糊的面纱。闪回内容提供的碎片式真相、社会对事件的普遍评价、司法程序的拖延、日常生活的琐碎等等细节过程,让三方情绪的不断反复。真相迟迟未能揭示,难免使观众落入乏味与拉扯的泥浆之中丧失兴趣。恰巧导演正是要在这些反复和被拉长的时间中揭示,事件发生后,社会帮助男性重建自我和自信,而女性则不断被质疑,从而遭受自责和自疑的折磨。这甚至与事实真相无关。

 庆幸的是Anna的设定并非只作为观众眼睛的替代物穿梭于帧帧画面之中,她不断追寻那段声音,直到结尾她们才见面,Anna与Aly之间的女性共感的力量也终于得到呈现。同样在那个夜晚经历紧张与压迫的心情、同样以颤抖的声音回应的她们,Anna的话才让Aly走出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陷阱。事件发生后,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同样煎熬的时间,施暴者需要很长时间去接受自己有罪,受害者仍然需要如此长的时间去接受自己没错。当Aly再次面对Dary时,Aly冷静且坚定的反问彻底击碎脆弱得无法面对自我的Dary,观众与Anna一同见证面对创伤的女性所能展现的勇气。最后的固定长镜头停在Anna家的客厅,稳定,平常,却有能够克服一切困境的能量。如果观众也如此相信,那必然是感受到影片传递的女性的力量。

除了威尼斯日单元获奖影片,本届威尼斯除了主竞赛外其他单元也有一些优秀却不为人知的影片值得被推荐,比如地平线单元的《宗教宿舍》,《等待黑夜》以及非竞赛单元的《生活脉动》。


YURT
导演:Nehir Tuna
地区:土耳其

上世纪九十年代,土耳其的政治两极分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本片故事便围绕此时代背景下的一名14岁的土耳其少年Ahmet展开。Ahmet被刚刚皈依伊斯兰教的父亲送到一所宗教寄宿(Yurt),对他来说这是一场噩梦,但对父亲来说这是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白天Ahmet在一所世俗的民族主义公立学校上学,难以融入同龄集体;晚上他回到拥挤不堪的宿舍,长时间学习古兰经并遭受教员的体罚和凌辱。Ahmet与另一位寄宿生之间的情谊缓解着他消极低落的情绪,但他仍被迫的在家庭期望、宗教义务和难以辨认的性向烦恼之间游走。 

影片的叙事内容和片名都指向极具时代色彩和争议空间的场所——宗教宿舍,不断通过Ahmet的遭遇深化宗教宿舍的体系对年轻信徒的奴役与折磨。影片实际涉及的批判性主题范围更广,导演辩证性地呈现了公立学校内向学生灌输民族主义信条的宣传性口号,家庭中父亲的专制,集体中普遍的霸凌现象,社会层面阶级差距之下人与人相处的隔阂。多重矛盾以主角Ahmet为线,紧密相连,人物的情感和自我性向的辨认也得到抒发和明晰的空间,导演仍给予角色真实的温度。

多处镜头昭示着角色细腻的情感表达。黑色影调凸显着光影的变化,精准构图中线条与纵深的协同,均放大了角色细微情绪的感染力。被建构的影像美感与导演想表达的压抑氛围和批判视角之间形成对冲,并达成微妙的平衡。此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除了小演员恰到好处的眼神及表演外,用分镜隔开同一时空下对话的两人、多处Ahmet独处的对称式构图等设计都提供着信息。更带来惊喜的是影片最后二十分钟的篇章,Ahmet的精神摆脱父亲的控制,肉体逃离宗教宿舍和学校双重空间的禁锢,他与Hakan的共同出逃不仅为人物带来自由和爱情的甜蜜,更为影片带来色彩。(上次看到这么动人黑白变彩色的爱还是洪常秀的《小说家的电影》) 

导演Nehir Tuna是拥有用镜头内的所有元素讲故事的才能,他此前的七部短片拍摄经历为其首部叙事长片《宗教宿舍》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批判力度带来一定功力,此外该影片除了本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还获得过2019年圣丹斯编剧实验室和柏林Nipkow Programm的支持。


En attendant la nuit
导演:Céline Rouzet
地区:法国 比利时

影片《等待黑夜》(En attendant la nuit)是法国导演Céline Rouzet的首部叙事长片,带有神秘主义的吸血鬼题材只作为划开日常表面的刀片。2023年9月8日,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平行单元威尼斯日官宣了奖项, 脱下诺斯费拉图邪恶恐怖的披风,褪去德古拉贵气儒雅的光环,经历着异化和孤独的腼腆少年更像是介于人类和行走的尸体间的the waling-dead。影片故事也同样在家庭关系和少年成长之中徘徊不定,摇摇欲坠,滞留成一种姿态,而缺少落地之声。 

影片的所有转折和桥段都算不上新鲜,反而透露着精神悬疑片的复古意味,然而影片叙事中所有被设定的不安和变量丝毫没有脱离现实语境意图:少年所感知到的不被世界理解、母亲在生育和家庭被要求的牺牲、邻居作为社会缩影体现的冷漠。但导演仍不如黑夜冰冷,个人孤独会遭逢偶遇爱情的错觉、以牺牲为代价的家庭仍有吞咽矛盾的信念、冷漠的他人在被救后又释放善意。 

于是仓促而至的悲剧结尾缺乏力度,但感动如期而至。也许比起惊悚情节或血浆场面带来的视觉震撼,影片更在乎情感连结的传递,就像那些穿插在影片中的大量极美极静的景色空镜。当少年奔跑着穿过丛林时,当意味着致命的阳光拥抱他时,过往记忆中的时刻叠映着出现。 

维持“生”的黑暗带来孤独,招致“死”的阳光让美好浮于眼前。那些善恶共存的人心,爱恨交织的家庭,还有个人孤独感带来的精神危机,导演也许无意解决,更多的是呼唤观看与关注。


Vivants
导演:Alix Delaporte
地区:法国

和影片中刚加入新闻行业的主角Gabrielle一样,有过新闻记者和现场摄像经历的法国导演Alix Delaporte在她的新片《生活脉动》(Vivants)中,用触目的叙事内容与紧凑的叙事节奏还原了“新闻媒体人”的工作特质。 

与同样关注新闻记者主题的《索尔费雷诺之战》(2013)不同,《生活脉动》有着更为明显的章节式叙事策略,更少的切身体验感。前者像是带着观众挤入某个真实与虚构共筑的混淆现场,而后者更像是从某个人嘴里听来的故事,夹杂了很多主观色彩和叙事技巧,趣味性和观赏性得到提升,但也以真实感和批判视点为代价。

该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影片很好地跟随实习生Gabrielle完成了她的成长之路(获得工作机会、融入工作集体、熟悉各部门专业的工作内容,不断犯错也不断证明自己。)此外还借助不同新闻事件的特点推动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讨论新闻记者以性命搏画面的职业精神(相比《法兰西》中略带戏谑的调侃,《生活脉动》将致敬交还给战地记者们);更通过对比新闻与时尚行业批判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行业现状,为新闻记者们树立一种有别追名逐利之徒的潇洒形象。 

摄影机与主要人物Gabrielle并肩,观众也逐渐融团队并获得归属感,是工作伙伴更是战友或家人。影片更最新建构团队内的家庭感、属于社会新闻记者的侠义气质。而忽略了很多关于媒体行业、宣传立场及报道造成的现实影响等更尖锐的话题。但导演凭借Gabrielle实习生的视点角度找到自圆其说的立场,似乎对现实批判的选择性盲区并非是导演无能的映现,反而与Gabrielle作为行业新人必然无法超越的目光的局限性达成统一。如此一来略有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处理方式变成可被理解的热情的代价。

只要生活在继续,生命的脉搏在永不停歇地跳动,事件和追随事件的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他们奔跑,忙碌,争吵,充满热情也风趣幽默;他们寻找、见证、传递真实,无论是苦痛或安慰。还能为信仰而奋斗,多么热血和感动,这部影片为观众营造的便是这样的氛围。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