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让我们看看这位《手册》年度Top1到底是何方神圣

《湖畔的陌生人》让吉罗迪首次赢得了《电影手册》年度第一影片的口碑。十余年后,吉罗迪的新作《宽恕》再次赢得了这一荣誉。如果说《湖畔的陌生人》还算是一桩发生在光天化日下的罪行(尽管电影里最后一幕发生在黑夜),那么在前作《跟我走吧》和新作《宽恕》中,黑夜仿佛才是第一主角,是笼罩在所有角色上的绝对变量。

继续阅读

曾经的奥斯卡收割机,现在还有吸引力吗?

从圣丹斯电影节走出的《月光男孩》到横扫七座奥斯卡的《瞬息全宇宙》,A24 的十年历程似乎映衬着一部亚文化百年来的从抵抗到妥协的编年史——一边以坎普趣味与后现代化的叙事撕裂传统电影的规训,一边又主动拥抱着主流奖项与商业逻辑。这是一条看似矛盾十足的道路,但也应证了 “亚文化”“坎普” 的底色与真相,在流媒体时代下,独立与主流的边界是模糊的,A24 的存在,也正是当代文化吞噬与重塑亚文化的缩影。

继续阅读

CPH:DOX | 无休止的抵抗与辩论

自2003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CPH:DOX(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探索纪录片与视觉艺术、音乐、表演、新闻与新媒体结合的现代实验性交融。而本文章将详细介绍的两部来自奥地利的关于女性人权与女性权益的纪录片,前者是一则报道中真切的呼吁(Voice),而后者则是以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与行动彰显着沟通但绝不麻木的争取行动(Action)。

继续阅读

《果然》主创专访:希望电影能抵达语言和逻辑之外的地方

导演李冬梅的第二部长片《果然》入围了202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在此之前,李冬梅导演的《妈妈和七天时间》获得第44届哥德堡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入围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与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鹿特丹电影节期间,耐观影荣幸采访到了导演李冬梅以及主演李蔓瑄。

继续阅读

这部100年前的电影,到现在还值得我们反复研究

有这样一部电影,它压缩了时间、抽离了空间,用各种俯、仰角度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永无厌倦地琢磨着人脸这一方寸之地。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面部切换被转化为一种重复的仪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超验”风格,从而成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

继续阅读

从欧洲三大到奥斯卡最高奖,或许是世界秩序崩塌的前兆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两部移民题材电影——《阿诺拉》和《粗野派》——大获全胜。这两部电影不仅在奥斯卡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欧洲三大电影节季中也表现亮眼:《阿诺拉》曾荣获戛纳金棕榈,《粗野派》则摘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在电影界,欧洲三大被视为艺术电影的风向标,代表着欧洲的审美传统与人文关怀,而奥斯卡则象征着好莱坞主流工业的认可。当讲述移民与“美国梦”的影片横扫大奖时,信息已经十分明确:世界动荡不安,移民议题成为电影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继续阅读

圣丹斯遗珠!没拿大奖却意外好看

影片《便衣警察》(Plainclothes)在2025年圣丹斯电影节中提名了美国剧情类的评审团大奖,并最终获得美国剧情类评审团特别奖中的集体演出奖。本片也许是被文章作者称之为棱镜电影(prisma film)的杰出代表之一。

继续阅读

酷儿电影在这个电影节上有出路吗?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来到第41届,美国社会和政治内部与当年相比,也已经发生很多变化,“独立电影”和“酷儿电影”的概念在今天的语境也时过境迁。以这样的现实来参照本届圣丹斯的LGBTQ+题材的影片,我们会发现现实每况愈下,而电影对现实的回应或许是绵薄无力的,尽管新一代的电影人依然在拍摄当下的性别议题和平权话题。

继续阅读

柏林又一女性恐怖片,母亲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职业

2024年柏林电影节,奥地利导演维罗妮卡•弗兰茨和塞弗林•菲奥拉创作的女性恐怖片《恶魔之浴》结合德奥18世纪的真实历史事件将无法言说的女性抑郁呈现在大荧幕上;今年同样来自奥地利的导演约翰娜•莫德在主竞赛影片《母亲的宝贝》中同样将女性隐秘压抑的生育痛苦与身份认同呈现得淋漓尽致。

继续阅读

本届柏林很多女性在以不同身份拯救世界

本届柏林电影节不少题材都聚焦于女性,本篇将聚焦于来自主竞赛单元灵媒题材的阿根廷影片《音讯》,视点单元的比利时女性法庭片《我们相信你》,全景单元讲述色情电话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来电救助土耳其地震被困青年的影片《知心朋友》,以及来自新生代青年单元的希腊版”跨掉的一代“《我向你发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