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戛纳电影节的核心单元,主竞赛负责评选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这一奖项不仅是电影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认可,更代表着世界影坛的艺术标杆,被誉为电影界的最高成就之一。
本届戛纳电影节共有22部作品入围主竞赛单元,其中女性导演的作品有7部,包括被视为本届黑马的法国新锐女导演阿弗西娅·埃尔奇以及本届东亚唯一代表的日本女导演早川千绘,期待她们的作品在本届电影节的精彩表现。在本届戛纳主竞赛,亚洲共有4部入围作品,分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狂野时代》,伊朗的《普通事故》、《母亲和孩子》以及来自日本的《雷诺阿》。
戛纳经典放映单元(Cannes Classics)致力于呈现世界电影遗产中的瑰宝。每年,该单元精选修复版经典影片、纪念性作品和致敬重要电影人的纪录片,向电影史上的杰出创作者和永恒作品致敬。
本届戛纳电影节将贯通经典与当代,是一场向电影历史致敬的盛大盛会。电影节将以查理 · 卓别林的《淘金记》百年纪念揭幕,涵盖《爱情是狗娘》25 周年回顾,以及向大卫 · 林奇、杨德昌、吴宇森、伊斯特万 · 萨博等大师的致敬。影展还将重映《飞越疯人院》《辣手神探》《巴里 · 林登》等经典影片,展出哥伦比亚、伊拉克、斯里兰卡等地的罕见佳作,并特别呈现成濑巳喜男、阿贝尔 · 冈斯、康拉德 · 沃尔夫等人的纪念放映。昆汀 · 塔伦蒂诺亦将亮相,带来两部作品及一场特别交流会,为本届影展增添星光。
2025 年戛纳电影节刚刚公布了短片和 La Cinef 的评选结果。今年,经过不少于 4781 部影片的评选,来自世界各国的 11 部短片入围竞赛单元,其中罗兆光、廖书涵执导的华语短片《女孩》入围,将角逐短片金棕榈奖。由导演、编剧兼制片人 玛伦 – 阿德(Maren Ade)担任主席的评审团将在 5 月 24 日的颁奖典礼上颁发久负盛名的短片金棕榈奖。
La Cinef(电影基石单元)作为戛纳主竞赛单元之一,是由时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现为戛纳主席)吉尔斯 · 雅各布(Gilles Jacob)于 1998 年创立的学生作品单元,每年向全球征集来自电影院校学生的短片和中长片作品(片长低于 60 分钟),其评审团与戛纳短片竞赛单元相同。
电影基石单元共有 16 部真人电影和 3 部动画电影,从 2700 部影片中选出,其中瞿之正导演的华语短片《升旗手》入围。
自 1978 年起,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始终聚焦在新锐导演的创作。该单元的选片风格往往更具独立性和实验性,在创作题材上对社会议题与文化现象有着突出的敏锐度。
本届共有 20 部长片入选,其中好莱坞演员斯嘉丽和克里斯汀,以及英国新生代演员哈里斯的导演首作将成为一大亮点。在题材上,恐怖惊悚片、意大利西部片的参与增加了片单的多样性。
戛纳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是世界最具影响力和声望的电影节之一,其主竞赛单元以金棕榈奖为核心。 在戛纳电影节的官方单元中,除了主竞赛和 “一种关注” 外,非竞赛展映、特别展映和午夜展映也是备受关注的三大单元。这些单元各有侧重,旨在展示更多样化、更具探索性或类型化的作品。 虽然这些影片不参与奖项角逐,但在全球电影界依然拥有极高关注度。其中非竞赛展映单元常有明星演员和导演登上红毯…
自1962年由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创办以来,“影评人周”单元一直致力于发掘全球范围内的新兴人才,展示他们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片,强调独立精神和艺术创新。本届共有11部长片入选,由肖恩·贝克参与编剧、台湾导演邹时擎的新片《左撇子女孩》入围。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两部移民题材电影——《阿诺拉》和《粗野派》——大获全胜。当讲述移民与“美国梦”的影片横扫大奖时,信息已经十分明确:世界动荡不安,移民议题成为电影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刚刚过去的奥斯卡,《粗野派》获得10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男主(Adrian Brody)、最佳原创配乐(Daniel Blumberg)和最佳摄影三个奖项,在角逐最佳影片奖时败给《阿诺拉》。《粗野派》是那种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优点在视听和美术,缺点在剧情和主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粗野派》,大概会是:野心够大,议题够广,视听够“粗野主义”,但是实在没有什么新东西。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一直以来以其多变的风格和对电影形式的不断探索闻名。然而,他的最新两部作品——心理惊悚片《感应》(Presence)和谍战片《黑袋行动》(Black Bag)——在近期上映后却未能赢得广泛好评。尽管影片依旧展现了他擅长的实验性叙事和精湛的技法,但观众与评论界的反馈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们在叙事或情感共鸣上未能达到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回顾一篇2020年电影杂志《正片》对他的访谈,看看索德伯格本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理念、电影工业的变化,以及他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