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电影,它压缩了时间、抽离了空间,用各种俯、仰角度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永无厌倦地琢磨着人脸这一方寸之地。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面部切换被转化为一种重复的仪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超验”风格,从而成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两部移民题材电影——《阿诺拉》和《粗野派》——大获全胜。这两部电影不仅在奥斯卡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欧洲三大电影节季中也表现亮眼:《阿诺拉》曾荣获戛纳金棕榈,《粗野派》则摘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在电影界,欧洲三大被视为艺术电影的风向标,代表着欧洲的审美传统与人文关怀,而奥斯卡则象征着好莱坞主流工业的认可。当讲述移民与“美国梦”的影片横扫大奖时,信息已经十分明确:世界动荡不安,移民议题成为电影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影片《便衣警察》(Plainclothes)在2025年圣丹斯电影节中提名了美国剧情类的评审团大奖,并最终获得美国剧情类评审团特别奖中的集体演出奖。本片也许是被文章作者称之为棱镜电影(prisma film)的杰出代表之一。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来到第41届,美国社会和政治内部与当年相比,也已经发生很多变化,“独立电影”和“酷儿电影”的概念在今天的语境也时过境迁。以这样的现实来参照本届圣丹斯的LGBTQ+题材的影片,我们会发现现实每况愈下,而电影对现实的回应或许是绵薄无力的,尽管新一代的电影人依然在拍摄当下的性别议题和平权话题。
2024年柏林电影节,奥地利导演维罗妮卡•弗兰茨和塞弗林•菲奥拉创作的女性恐怖片《恶魔之浴》结合德奥18世纪的真实历史事件将无法言说的女性抑郁呈现在大荧幕上;今年同样来自奥地利的导演约翰娜•莫德在主竞赛影片《母亲的宝贝》中同样将女性隐秘压抑的生育痛苦与身份认同呈现得淋漓尽致。
本届柏林电影节不少题材都聚焦于女性,本篇将聚焦于来自主竞赛单元灵媒题材的阿根廷影片《音讯》,视点单元的比利时女性法庭片《我们相信你》,全景单元讲述色情电话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来电救助土耳其地震被困青年的影片《知心朋友》,以及来自新生代青年单元的希腊版”跨掉的一代“《我向你发誓》。
《冰之塔》由露西蕾·哈兹哈利罗维克(Lucile Hadžihalilović )执导,这次《冰之塔》是自2004年《纯真》之后,导演与玛丽昂·歌迪亚时隔20年后的再次合作,这个作品导演再次对人性心理进行关注,通过极简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场关于控制与逃离、冰封与救赎的情感较量。
导演李冬梅的第二部长片《果然》入围了202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在此之前,李冬梅导演的《妈妈和七天时间》获得第44届哥德堡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入围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与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鹿特丹电影节期间,耐观影荣幸采访到了导演李冬梅以及主演李蔓瑄,本文为采访记录。
影片《失明》中,林依晨首次担任监制,对她来说新的角色可以让她更多地参与到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从偶像剧到现实题材的女性电影,林依晨认为自己没有刻意转型,而是顺应时间的河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吴可熙饰演的雪津与林依晨饰演的书仪及她的儿子天瀚都有着很深的情感纠葛,对她来说抓准人物的性格便是找到爱一个“人”的感受,无论性别。她认为拍电影最有趣的事便是集体创作的瞬间。 刘敬在谈到与导演周美豫的合作时说,…
周美豫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失明》入围鹿特丹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由林依晨担任监制、主演,聚焦于当代亚洲社会中女性在社会上面临的种种困境。《失明》是由刘梓洁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与原著作者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共同探索文字与影像之间的表达可能性。
影片整体的色调随着故事的发展由暗至明,映照着故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提及视听的创作灵感,导演从南·戈丁(Nan Goldin)聊到伯格曼(Bergman),两位看似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风格,却都深深地影响了导演。影片整体基调昏暗潮湿,导演巧妙运用前景与画面框架构图,以影像叙事代替直白表达。她选择让摄影机尽量静止的方式去呈现故事,让观众更能沉浸在演员的表演当中。
周美豫导演《失明》x 耐观影专访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