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影讯

第一次看中产知识分子的恋爱却不觉得矫情

《圆月映花都》于1984年上映,由侯麦执导和编剧。该片作为侯麦“喜剧与箴言”系列的第三部,拥有着典型的侯麦式人物,并延续了侯麦一贯的风格,通过大段人物间的细腻对话展现了一个充满变化和复杂的世界。

继续阅读

错过它会是所有影迷今年最大的遗憾

60多年过去后,在法国导演科拉莉·法尔雅的最新作品《某种物质》中,好莱坞邪恶的双面性再次被使用。它或许成为了一部用《日落大道》为外壳,讲述“女性容貌焦虑”的血腥《芭比》身体恐怖邪典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黛米·摩尔饰)同样像《日落大道》里在经历着中年危机,无戏可演,容貌危机,更是面临着业内苛刻的审美标准和年龄歧视作斗争。在50岁生日那天,她选择注射一种新型的绿色“物质”,从此,一切改变……

继续阅读

时隔五年回到平遥,期待今晚他再度获奖

平遥的第五天,我们聚焦影片《与艾琳的那个夏天》。电影节来到这个阶段,走过半程,或许每个人都是拖着疲累的身躯,而这部电影的轻盈与淡淡愁绪,像是某种抚慰。《烟囱里的麻雀》和《村庄・音乐》分别暂列卧虎、藏龙单元的榜首。首映单元则是纪录片《黑箱日记》领先,当晚的站台的露天放映,影迷们不禁泪目。

继续阅读

平遥影片 “众生相”,耐观影场刊开幕

平遥的第三天,一些影片口碑已经发酵。卧虎单元的《圆满结局》《烟囱里的麻雀》《与艾琳的那个夏天》反响热烈;藏龙单元的《女人世界》和《村庄・音乐》亦然。首映单元的《分手派对》同样深受观众欢迎。我们的场刊算是某种临时起意,呼朋引伴而拼凑出一个队伍。就像电影节展总是充满各种偶然与巧合。打分或许更多是出于自我娱乐,仅供读者参考。 平遥特辑・短评合集 《分手派对》 01 重复的爱才是最完美的爱。重复不仅是这段…

继续阅读

平遥第一爆,唐人街在燃烧

《女人世界》是艺术家杨圆圆的首部长片,以笔记本式的纪录片完成了她对演艺界美籍亚裔女性的观察与表达。作为长期关注移民和历史题材的大陆导演,她试图通过讲述关于美国老年华裔歌舞团的故事来重申两个社群之间的联系。
首日放映结束后,《女人世界》在观众中得到热烈反响,口碑持续上升,预计会成为今年的 “爆款” 影片。

继续阅读

兰斯莫斯新片:一幅牵强附会的后现代主义式画作

自 2009 年凭借《狗牙》一片在国际影坛上打开知名度后,欧格斯・兰斯莫斯以冷峻荒诞的形式风格、寓言式的反乌托邦故事内核,切中了后现代人们消解宏大意义后逐渐分崩离析的精神世界,获得越来越多影迷的关注和认可。其影像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反复探讨社会规则如何规训个体这一母题。《善良的种类》(Kinds of Kindness)是他第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第三次入围主竞赛。

继续阅读

电影拍完了,国家消失了,预言成真了!

“从前有个国家叫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个城市叫贝尔格莱德……” —— 库斯图里卡《地下》 “真相,是有一点恼人的,而且它也不适合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大部分居民,因为人们早就清楚,真相在人生中其实无关紧要,在历史中则更甚。” —— 库斯图里卡《我身在历史何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地下》筹备初期,导演库斯图里卡的故乡萨拉热窝正在交火,波黑战争开始,他的祖国南斯拉夫刚刚经历分崩离析的局面,没想到比生…

继续阅读

在儿童题材上,西班牙电影总是独树一帜

要在影片短暂的时间里捕捉某种原初性的感受,通常是一种可怕的挑战,但《蜂巢幽灵》(1973)却对我们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将时间作为隐喻的主体,回溯了自己的童年。维克多巧妙地通过影片中的象征和隐喻,观众得以通过战后小村庄里的小女孩安娜的视角,窥见战争的创伤、家庭的疏离感以及她以幻想的方式来应对这种困境的过程。

继续阅读

首次入围FIRST,“其实很希望能跟打差评的观众聊聊”

作为陈芳导演毕业作品的短片《一潭死水》,入围了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她的一帧”单元。新人创作,初出茅庐,却展现出对风格和类型的追求与把控。
本次ndgry有幸采访到影片导演、副导演与制片人,谈及新人创作者登临FIRST竞技舞台的感受,有困惑,也有收获。还谈及影片拍摄中的得与失。以及对类型创作,尤其是对恐怖/惊悚片的思考。

继续阅读

他中了赛博菌子的毒,拍了一部E人版《宇宙探索编辑部》

在《李献计历险记》(下省略为《李献计》)横空出世后的十几年间,无数人都在好奇,能够创作出如此天才作品的导演去哪了。直到他突然带着新作《从21世纪安全撤离》悄然登场,我们才发现李阳导演消失的这些年看似漫长,但是他的影像在大银幕上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那一刻,我们仿佛又瞬间回到了第一次观看《李献计》的时刻,十几年又似只有一瞬,仿佛得了李献计的「差时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