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单揭晓时,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Carla Simón)携新作《朝圣(Romería)》第三次叩击世界顶级电影节的大门,这距离她以《阿尔卡拉斯(Alcarras)》摘得柏林金熊奖仅三年之隔。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新作《腓尼基计划》(The Phoenician Scheme)已正式入围第78届戛纳主竞赛单元。韦斯·安德森,一位世界艺术电影领域的、绝对意义上的“怪才”,其独特的电影方法令诸多青年导演争相模仿,也正是这种电影方法成为了安德森创作的“名片”——我们似乎很容易通过视听的种种技法去定义一部“韦斯·安德森式”的电影,如同前文所综述的那般;然而这也会带来一种错觉,即他的电影是以画面、或者说形式主导的。
今年戛纳,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携新作《普通事故》(It Was Just an Accident)重返戛纳主竞赛单元,除了一张海报、一句简介之外再无更多信息,让这部悬疑片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前作《钛》(Titane)收获了2021年的金棕榈大奖,使得朱利亚·迪库诺(Julia Ducournau)成为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也是首位单独获奖的女性导演。她的新作《Alpha》又出现在了2025年戛纳主竞赛入围名单上,让我们不禁感叹这位女导演的强大!强调过她的性别后,让我们忘记她的性别——因为她说:“当人们说我是女导演时——我的意思是,这总是有点烦人,因为我是一个人。”
2025年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揭晓,法国导演多米尼克·摩尔(Dominik Moll)的新作《137号案件》(Dossier 137)赫然在列。这位以冷静、理性、克制著称的导演,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在欧洲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其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摩尔始终保持着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语言,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道德困境。 #01黑色电影的当代诠释者 摩尔…
2018年,阿里·艾斯特的第一部自编自导长片《遗传厄运》横空出世,一经上映便口碑票房双丰收,Metacritic评分达到87,成为A24当时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打破传统恐怖片的jump scare的套路,更是通过复杂叙事与精细的情感刻画,营造出独特的心理恐怖效果,我们也可依稀看到罗曼·波兰斯基的心理惊悚、昆汀的暴力美学,库布里克式的冷峻压迫等众多电影大师的元素。本文也将会带领大家回顾阿里·艾斯特的过往作品,去深度了解他的恐怖宇宙。
近期,巴黎电影资料馆(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为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举办了他在法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展期为2025年3月19日至7月27日。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安德森电影生涯的一次梳理,更是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展览通过展出电影的道具、手稿、服装和文献资料等物品,将观众带入一个色彩斑斓而又充满奇思妙想的细腻的电影世界。
三宅唱的《黎明的一切》与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原作小说对此的描述,似乎并不再局限于PMS(经前综合征)的症状,而是成为了当下东亚社会下的集体时代症候。
斑斓绚烂的霓虹灯光之下,迷人抓耳的迪斯科舞曲之中,四具灵魂在新加坡的七十年代歌舞厅中摇曳碰撞。新加坡新锐导演杨国瑞(Nelson Yeo)的最新短片《夏威夷见》在第75届柏林电影节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巧合之下”油然而生的“炼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