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竞赛现争议之作!感受一下属于影迷的疯狂

18号首映了三部主竞赛影片。重磅电影《新浪潮》和《去死吧,我的爱》都有各自的受众群体,也都有一些争议与质疑。他们各自还原了法国影史上的重要时刻与产后抑郁的疯狂躁动。《雷诺阿》是来自日本导演的平静家常故事,以如画般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十一岁少女在死亡阴影下度过的时光,评价比较强烈的两极分化,要么狂爱,要么狂恨!

导演双周单元迎来了德国现实主义大师佩措尔德的极简《镜的第三乐章》,是好评如潮的精湛之作,很可惜没有进主竞赛。

 ——侦探锌

华语媒体评分
Screen International评分(网站还没更新)

下面是我们在前线带来的影评:

主竞赛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
编剧: 霍利·根特 / 拉埃蒂恰·玛松 / 小文森特·帕尔莫 / 米歇尔·佩廷
主演: 纪尧姆·马贝克 / 佐伊·达奇 / 奥布里·杜林 / 保罗·卢卡·诺 / 尼古拉斯·多佐尔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新浪潮》是拍给热爱法国电影的影迷的,每一帧都充满了献给影史的炽热情感。当那些熟悉的导演、演员、制片人逐一登场,这部属于我们的《复仇者联盟》也缓缓展开。但这不是超级英雄的狂欢,而是电影灵魂的重聚,是一场影迷梦中才敢想象的盛宴。
每位演员都精准地还原了原型人物的神韵,仿佛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主演对戈达尔的诠释简直惊为天人,从眼神到动作,从姿态到语气,每一刻都让人恍惚,仿佛戈达尔本人重返人间。他还将戈达尔式的幽默悄然融入其中,精准而自然,使整部电影在致敬与创造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那段灿烂而自由的影史,被一寸一寸地唤回眼前,鲜活、灵动、令人心跳加速。我再次坠入电影的爱河,再次记起为什么会如此热爱这门艺术。这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在重新点燃我们与电影之间最初的激情。
4.5 / 5
— 侦探锌

我收回自己之前说的美国人拍不了新浪潮的断言,林克莱特的《新浪潮》是一部技术性极强的电影。电影拍摄使用的技术完全还原新浪潮那个年代,新浪潮代表的导演与演员接连出场刷脸如同一个活的新浪潮博物馆。影片聚焦于戈达尔长片首作《精疲力尽》的幕后故事展开,一个天才、自傲又反叛的青年导演横空出世,没有成型的剧本,没有精准的安排,影片的拍摄随意至极,但仅用二十天就拍出了这一文化运动最富盛名的产物。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林克莱特的《新浪潮》止步于那个时代,营造了一场回到新浪潮的影迷狂欢,但奇观之下却未能对新浪潮之于当下电影行业与年轻创作者的意义做出更深解读。《新浪潮》是献给所有热爱戈达尔与那个时代的影迷的电影。
最后的最后不建议当下的创作者看完电影后模仿戈达尔的工作模式或行为作风,毕竟他能成就一切是因为他是天才戈达尔,而天才极难再现。
3/5
——坤元

林克莱特这次真的把对法国新浪潮的致敬做到了极致,像是一封写给电影人的情书。黑白画面的运用特别有感觉,让人很容易进入那个“戏中戏”的氛围。演员把戈达尔那种固执又带点狂热的性格演得特别传神,台词也特别精彩,时不时就冒出些金句。虽然这个题材可能不算大众最熟悉或最讨喜的,但那种致敬和情怀,评委们一定会很买账。
4 / 5
——Long

个人心目中的金棕榈!新浪潮影迷必看电影。林克莱特化身戈达尔的致敬者,忠实地记录下其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作《精疲力尽》长达十多天的拍摄历程,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本片拍摄背后的精彩故事,更得以一窥新浪潮电影的先锋思想:一种作为革命的艺术。
在片中,熟悉的《电影手册》成员面孔依次出现:特吕弗、夏布洛尔、布列松、里维特,等等。他们与戈达尔千丝万缕的关系牵连出其为人处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兼具才华与争议人物的鲜明个性,大量地掉书袋,对名人名言的引用,以及艺术家式的词藻表达让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心一笑。
林克莱特用黑白色调最大程度还原了当时法国电影知识分子的生活氛围,呈现了不按固定程式的自由拍摄如何创造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在传统胶片的拍摄效果下,真实而自由的影像得以复活,也让电影(cinéma)在戛纳的荧幕上同六十多年前的新浪潮精神遥相呼应。
5 / 5
——陆泫龙

外媒短评:

The Guardian:这是一部对戈达尔及法国新浪潮的风格致敬之作,但整体过于顺滑,缺乏原作那种先锋和叛逆的能量。

El País__林克莱特沉迷于怀旧情怀,本片看起来更像一件展示在电影博物馆的文物,而非一部有生命力的现代作品。

IONCinema__在媒体评分中位居第二,反映出业内对其技术完成度和摄影风格的肯定。

《去死吧,我的爱》
Die, My Love

导演: 琳恩·拉姆塞
编剧: 琳恩·拉姆塞 / 恩达·沃尔什 / 爱丽丝·伯奇
主演: 詹妮弗·劳伦斯 / 罗伯特·帕丁森 / 勒凯斯·斯坦菲尔德 / 尼克·诺特 / 茜茜·斯派塞克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加拿大

满屏的兽性、焦躁与肉欲,在失控边缘徘徊,每一秒都像魂穿一般爆裂。这部《夜奶奶》不仅轻松碾压《夜母》,甚至还潇洒地打了个响指。疯狂的电影需要疯狂的观众来共鸣,而我,恰恰就是那个精神频率能与之完美接通的癫狂影迷。
它将产后抑郁的母题与濒临人性崩溃的临界感揉合得恰到好处,音乐仿佛一场音浪飓风,把整个音响系统都烧成了灰烬。这一切真实地展现了做母亲的艰难与抓狂。我虽然不是母亲,但我理解这种情绪。电影让我感受到,而这就已经够了。
4.5/5
— 侦探锌

这是一部寻找答案但是可能没有答案的电影。观影全程观众可能都在思考“格蕾丝怎么了”,最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产后抑郁,因为产后抑郁她性欲高涨迫切地想和丈夫做爱,她喜怒无常会头撞玻璃自残也会暴风雨式破坏自己的家。片中的许多角色也在从旁观者视角提示她可能有产后抑郁,这很正常,很多女性在产后一个月甚至六个月里都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但影片同时呈现了其他可能:比如格蕾丝身上的原始兽性,她抗拒社会对她任何程度上的规训,像野兽一样随心所欲;比如格蕾丝的丈夫,他一开始以极其消极的态度忽视格蕾丝的痛苦,看到妻子的性欲但不予理会,知道妻子想要一只猫但偏偏要买一条终日吼叫的狗;再比如格蕾丝的童年创伤,她被父母忽视差点被丢在水池里… 所有的可能性组合在一起,没有一种是终极答案,但可能每一种都导致了格蕾丝无法再继续正常生活。
由此影片呈现出了除了女性创伤痛苦外的第二层主题:爱。如同《暖暖内含光》两位主角无论如何洗去记忆都会再度相爱再度相互折磨一样,《去死吧我的爱》这对夫妻同样呈现着相同的爱恨关系。他们之间有着一种肉体的兽性吸引力,但在现实问题面前却几乎完全没有沟通和计划,在经历了种种毁灭性的事件之后却依然可以平静地坐在树林里说他们依然爱着彼此。
《去死吧 我的爱》很好地看到了女性无法驯服的暴力的一面,但却没有对其做更深刻的思考。格蕾丝的暴力为何带有强烈的自毁倾向?为什么生育这件事极大地激发了格蕾丝性格中暴力兽性的一面?将女性产后的歇斯底里统一归咎于产后抑郁是否会忽视她们更深层次的精神痛苦?
3/5
——坤元

大表姐在这部片里的表现可以说是全情投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她职业生涯中最极致、最放肆的一次演出。她几乎用尽全部力气去诠释这个角色,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混乱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这不是《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剧本根本没能托住她这场放飞的演技。看完只觉得她在拼命演,而故事却空得发虚,除了展现一个精神状态失衡女性的崩溃过程,几乎没有更多层次或延展。
2 / 5
——Long

大表姐的发疯日常,延续了《母亲!》以来的表演方法,产后抑郁作为一直重复的母题,在阴冷的色调下膨胀为夸张的视觉表演,破败的房子是受伤的产室,婴儿对母性空间的挤占呼唤着原始的欲望,自由心灵与乏味现实之间的较量导致了写作的无能,越轨的情感,疯癫的举止,性爱的饥渴。
然而,导演放弃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根因,仅用直白而浅显的镜头展现孕后女性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将其简单归咎于生育对女性身体的背叛,她没有指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出路,只撂下一句“够了…我已经回不去了”,任由女性走向自毁的道路,带着虚弱的意志和疲惫的身躯走入燃烧的树林之中。远不如同题材的《母亲的宝贝》。
2 / 5
——陆泫龙

外媒短评:

The Daily Beast:詹妮弗·劳伦斯呈现出自《Mother!》以来最狂野的表演,她极可能因此成为下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热门人选。

The Independent:影片情感张力很强烈,但整体结构略显松散,剧情推进主要依赖氛围而非明确的情节。

NewsBytes:影片首映后现场起立鼓掌超过6分钟,观众反响热烈,尤其对演员表现给予高度评价。

《雷诺阿》
ルノワール

导演: 早川千绘
编剧: 早川千绘
主演: 铃木唯 / 石田光 / 中岛步 / 河合优实 / 中川雅也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法国 / 新加坡 / 菲律宾 / 印度尼西亚

《雷诺阿》对我来说是本届戛纳最惊艳的一部作品,风格有些类似去年阿诺德的《鸟》,但甚至更加细腻敏锐,捕捉到了十一岁少女在成人世界窥见到的隐秘痛苦。早川千绘在电影中展示了一种人生的“蓝调时刻”——生命即将逝去,死亡的步伐已经无法减慢,但这种弥留时刻依然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像每天日落后还未完全天黑的蓝调时刻,美丽、平静而伤感,在终极的死亡面前已经无法谈论希望,那么人们该如何共同面对这个时刻及其带来的创伤。
影片中少女富士的爸爸身患癌症已无痊愈的可能,母亲、父亲和富士都挣扎在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用各自的方式隐秘地消化这种慢慢被死亡蚕食的绝望以及死后生活可能的转机与解脱。电影全程几乎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与冲突,少女富士甚至一直都没有什么表情波动,早川千绘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重现一个十一岁少女眼中的世界,保留着还未被成人生活搓磨的敏锐和诚实,揭开平静生活下逐渐发酵的崩溃。
电影标题取自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他曾经勾勒无数少女形象并因此而闻名。在他的画笔下少女总是柔和、自然且明亮的。富士的这个夏天是复杂且悲伤的,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个年纪明亮的底色,她将继续未来的日子。
4/5
— 坤元

故事线实在太平了,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情绪波动,也没有特别抓人的转折,像是一条平静得过头的河流,刚开始还能感受点克制的美感,但看到后面真的有点坐不住。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但今年戛纳的几部日本片怎么都走这种极致内敛、淡如水的路线?不是说这种风格不好,但一部接一部这样看下来,真的容易疲。看得出导演很克制,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只是这种“无波无澜”的叙事真挺挑观众的。只能说相比之下《远山淡影》还略好一点。
3 / 5
——Long

昭和少女的一个夏日的成长故事,若总结起来《雷诺阿》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好似她的影像,总是那么轻,透露出一种雨后万物清新的气味。少女的成长课题包括如何面对同伴的分离、如何接受死亡、如何面对孤独、如何理解人们因恐惧或悲伤而逃避生活疮口的行为。对情绪的发现和体验是影片的主线,十一岁的Fuki展现了一种敏感与共感的能力。认知世界从指间的触感到耳边的音乐,从眼前燃烧的火焰到淋湿肩头的暴雨。寻找的方式在天真和想象中包含了很多段关系的呈现。在成人世界无尽的灰色情绪向她生活靠近之时,她在收集与接受,以治愈者和引导者的方式调和她与她周边的世界,Fuki是如此的坚强。
早川千惠对临近死亡时人们无助的游离与懦弱的徘徊的把握,比起《Plan75》有了更温柔和开朗的内核,得益于小演员铃木唯。当《雷诺阿》中的成人们仍在相互欺骗与逃避时,Fuki以像落在法国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少女画作的两束阳光一样,照进破碎的成人世界。Fuki在完成自我成长的同时,更像一份给予每个无法与死亡或伤痕共处的人的一句安慰。《雷诺阿》中最感动我的是Fuki干净的微笑和她的坚强。
4/5
——六六

神散形也散的一部作品,聚焦于日本女孩不安定的成长氛围:若即若离的父亲、不甚关心的母亲、恋童情结的男子。影片取名“雷诺阿”,似乎是想用印象派的点彩法为自己的蒙太奇手法正名,但可惜导演始终与角色保持着距离,从未深入其内心。小女孩长相灵气,却无灵性,表演都是按照给予的各项指令来完成,远不如挂在墙上的那幅《小伊雷娜》来得生动。
3 / 5
——陆泫龙

《雷诺阿》平淡如水,由一段段日常片段拼贴而成,起初还透露出些许克制与感性,逐渐却失去了方向和重心,像一盘散沙。情绪在沉默中稀释,最终只剩下形式上的延宕与空白。催眠技术倒是很过关,全程仿佛一场细腻又不着边际的梦,恍惚到片尾也没能真正醒来。
2 / 5
——侦探锌

外媒短评

Cineuropa:这是一部温柔而聪慧的作品,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死亡与家庭悲剧,极具感染力。

TheWrap:影片视觉精美,但剧情力度不足,人物内心变化略显单薄,情感高潮稍显平淡。


导演双周

《镜的第三乐章》

导演: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编剧: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主演: 葆拉·贝尔 / 巴尔巴拉·奥尔 / 马蒂亚斯·勃兰特 / 恩诺·特雷布斯 / 维克图瓦·拉利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佩措尔德用极简的故事结构讲出了最繁杂又吸引人的情感。整部电影看似克制,实际上完成度极高,每一处细节都精准而有力,真正体现了“少即是多”的力量。故事讲的是一种与自己的和解,一种不动声色却深沉的悲伤,它慢慢地流淌开来,最后变成了一种关于家庭、关于爱的宽广情感。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能力透纸背打动人心,那些留白反而让情绪更具穿透力。我还录了映后的问答环节,之后可以整理好再发出来。导演说主演Paula Beer因为刚刚生了小孩所以没能来到戛纳。
4.5 / 5
——侦探锌

《Peak Everything》

导演: 安妮·艾蒙德
编剧: 安妮·艾蒙德
主演: 帕特里克·伊冯 / 派珀·佩拉博 / 吉勒·雷诺 / Elizabeth Mageren / 埃里克·K·布利安 / 更多…

用一种荒诞温柔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单身老父亲和大龄废柴儿子的琐碎日常,充满魁北克式的屎尿屁幽默与情绪波动。乡村生活的粗粝与主角内心的敏感宁静形成强烈反差,荒诞喜剧中夹杂着真诚的人性光芒。那通“太阳灯客服热线”不仅点亮了Adam的房间,也意外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混杂着孤独、焦虑、迟来的爱情和人类对末日的幽默想象,是一次另类又真切的情感释放。
3/5
——Xavier

一部触及气候变化、心理危机等严肃议题的浪漫轻喜剧。影片主人公亚当是一位孤独敏感而饱受抑郁、气候焦虑困扰的狗舍主人。他在拨打疗愈灯的技术支持热线时,意外邂逅了一位善良的已婚女士,由此两人陷入了奇妙的情感牵连。影片叙事轻盈诙谐,穿插魁北克法语与英语对白。关于角色,亚当是诸多陷入孤独与焦虑而渴望情感连接之人的一个缩影,饰演该角色的加拿大演员 Patrick Hivon 呈现了细腻克制的演绎。影片最后以一段颇有冥想导语式的独白结束。影片传达给我们一点,即有一天我们抵达环境、心理的临界值时,令人惊奇的共情与相互慰藉依然存在。
3/5
—— micmia

《La Danse des Renards》

导演: 瓦莱里·卡努瓦
编剧: 瓦莱里·卡努瓦
主演: 塞缪尔·基尔舍 / 约安·布兰克 / 让-巴普蒂斯特·杜朗 / Frédéric Clou / Faycal Anaflous

披着“青春焦虑”外衣,实则是一部结构松散、情节单薄的法国青春商业片。天才少年拳手濒死后陷入自我怀疑,与挚友的情感纠葛原可成为突破口,但剧本缺乏深度挖掘,人物塑造流于表面。象征意味浓重的“狐狸”意象也未能真正与主线融合,显得空洞而多余。整部片如同一场被稀释的青春叙事,波澜不惊、可看可忘。
2/5
——Xavier


一种关注

L’inconnu de la grande arche

导演: 史蒂芬·德穆斯提耶
编剧: 史蒂芬·德穆斯提耶 / Laurence Cossé
主演: 克莱斯·邦 / 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 / 泽维尔·多兰 / 斯万·阿劳德 / 亚历山德罗·布雷萨内罗 / 更多…

影片以建筑师奥托为主视角,细腻而深刻地记录了拉德芳斯大拱门从构思到建成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建筑的纪录片,更是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叙述,影片很好的展现了项目推进中层层审查、预算限制、政治角力如何逐步蚕食原本宏伟的设计构想,以及建筑师的眼神从意气风发转向迷惘,最终变得冷漠而疲惫。他的墓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立方体——它既像是他设计中被删去的那一部分,也像是他曾努力守护却最终失去的理念。
4 / 5
——木子

本片用了和《粗野派》一样的建筑材料(卡拉拉大理石)。建筑师带着坚持和愿景,辗转各地、与各种人交涉,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全片风格写实且克制,延续了他上一部作品《博尔戈》的中规中矩,但并没有特别突出创新的元素,表演也是及格,没有记忆点。
3 / 5
——侦探锌


影评人周

A useful ghost

导演: 林金伟
编剧: 林金伟
主演: 黛薇卡·霍内 / 阿帕斯莉·妮缇布恩 / 万洛普·朗卡嘉德 / 威思露·和蓝 / Wisarut Homhuan

作为泰国十年来首部戛纳亮相的影片,林金伟的《A Useful Ghost》以黑色幽默设定,将科幻,喜剧,剧情三类型融合批判了泰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功利主义社会以及上层阶级对国家创伤历史的选择性失忆和小人物个体生命的蔑视。通过”死去的灵魂转生为吸尘器“这一脑洞,暗喻现代化社会里中被迫牺牲自己的底层劳动者,死因被推卸后仍被榨取利用价值,并用夸张的“电击疗法”表现形式将这些小人物的痕迹在亲朋脑海中抹除。导演又讽刺地将工厂资本家儿媳放入同一设定平行对比,揭露了泰国乃至整个社会“有用就留,没用就丢”的极端功利主义内核,将人分为有用无用,将鬼分为“好鬼坏鬼”。而影片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请Nat帮忙为切入点,暴露Dr.Paul为首的泰高官“家里有鬼”,从而触及到泰近代史政治暴乱和促成者们视而不见只想忘记的态度。结尾终于从各个角度反噬,群戏颇有《寄生虫》姿态。影片一大亮点在于表现如此严肃深刻的话题却充满人性和幽默,对施暴者嘴脸毫不留情的讽刺和对共情者们的真诚刻画形成对比,并赋予主要角色多维度的人物塑造,也为“冤魂”这个传统恐怖形象赋予了人道主义价值:“亡魂的归来本身就是一种抗议”,比鬼更恐怖的永远是人。影片层次丰富,采用戏中戏叙事结构,一丝不苟,配乐和梦境转场极具风格,对酷儿角色的平视态度以及僧徒驱魔和托梦此类亚洲文化的融合均为加分项,值得一看。
4/5
——彭一鸣

将泰国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与LGBT议题结合,讲述了一个亡妻借吸尘器“归来”的荒诞爱情故事。尽管设定猎奇,试图以幽默与情感打动人心,但叙事节奏混乱,摆拍痕迹严重,情感表达浮于表面。无论是对社会议题的处理还是视听语言的探索,都显得力不从心。
2/5
——Xavier

Nino

导演: 波利娜·洛克
编剧: 波利娜·洛克
主演: 西奥多·佩尔兰 / 让娜·巴利巴尔 / 威廉·勒布吉欧 / Salomé Dewaels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告别的电影。青年主人公在被确诊癌症后,开启了一场看似简单却情感复杂的旅程。他并非寻找奇迹或逃避治疗,而是在与他人的一次次接触中,尝试以一种可以承受的方式处理即将到来的终结。在母亲面前,他选择了撒谎并用抑郁症来掩盖癌症的诊断。面对前女友,他写下了卡片,却又无法当面对视。在朋友的派对中,他迟迟不愿启齿,直到末尾才吐露真相。年少时的女同学再度出现,他也选择了谎言,以一个并不存在的孩子来搭建短暂而温柔的连结。
这部影片的节奏克制平缓,有种散文式的感觉,既没有煽情的病痛描写,也没有强行上升为某种哲理化的顿悟,而是把关注点落在人物与他人之间那些微妙、犹疑、不敢表达又无法逃避的瞬间。正因如此,它呈现出一种接近真实的情感强度。癌症与死亡作为一种背景音,迫使主角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虽然关于告别,但影片依旧温柔。
瑕疵之处在于主角每次的犹豫的表现差别不大,剧情上缺少一些层次感。
3/5
——陈佳莹


ACID单元

Entroncamento

导演: 佩德罗·卡贝莱拉
编剧: 佩德罗·卡贝莱拉 / Diogo S. Figueira
主演: 拉斐尔·莫雷斯 / Ana Vilaça / Tiago Costa / Luís Filipe Eusébio / Ivo Arroja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葡萄牙

从吉普赛人到黑人裔移民再到巴西人,葡萄牙恩特龙卡门图(Entroncamento)的生活从未宁静。作为一部犯罪题材影片,它并未渲染极端的犯罪行为,而是聚焦于当地被生活束缚的年轻人毒品交易与暴力行为的日常现实。影片中大量采用手持摄影配合嘈杂的背景音效,营造出一种高度不稳定、混乱的生活氛围。主角Laura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试图在男人统治的环境中改写规则。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角度。但是影片的故事结构过分松散,情节发展也很平淡缺少起伏,失去了影片的趣味性。
2/5
——cind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