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戛纳主竞赛第二天就来了一个大爆特爆,场刊里有很多个满分。《接近终点》的出现,让我们加倍爱上电影,也证明了戛纳电影节就是独一无二的影迷圣地。动感声波横穿沙漠,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而另一部主竞赛《137号案件》则是循规蹈矩,严谨查案。
两部双周单元的首映《死亡不存在》和《雪中的女孩》都比较抽象迷离,独具一格。
华语片《左撇子女孩》在影评人周单元首映,稳扎稳打,有去年金棕榈得主《阿诺拉》导演肖恩贝克助阵,堪称台北《佛罗里达公园》。
—— 侦探锌


现场拍摄:六六


以下是这些电影的烫手热评:
主竞赛
接近终点

导演:Óliver Laxe 奥利维尔·拉克谢
主演:Sergi López / Bruno Núñez / Jade Oukid
地区:法国 / 西班牙
2025年戛纳第一部让我感到活着的电影……
动感声波中的沙漠狂欢,低音炮奏出的交响曲,从内而外震撼你的身心健康。Sirat教你怎么活,教你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接近终点》讲述父亲带着儿子在沙漠派对寻找失踪的女儿,途中遇到两队车友,之后他们一同在末世中寻找出路。之后的剧情一个惊喜接着另一个惊喜,正是我想看到的创新与突破。音乐的运用出神入化,直达心灵,与剧情以高端有机的方式链接起来,达成人魂合一的壮举。这部电影充满着野性的舞蹈,与音乐一起迈入地狱的深渊。
5/5
—— 侦探锌
一部绝对让人感官爆裂的影片。 迷幻电子和沙漠孤烟营造出了一个与仿佛现实隔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充满危险,考验人性,和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命运的审判。最后音乐配合着主角们逃离的节奏像命运的鞭子,一下下抽在观众的神经上。公路,自由,荒诞,朝圣,很多元素混杂在一起的一场独特的观影体验。
5/5
—— Long
《接近终点》从一开始就将白人中心的视点移除,切换到第三世界风土的人类世末日景象——疯狂的舞动,解禁的身体,一直高升的太阳,永远存在的未知危机。Sirāt在伊斯兰教中意味着“道路”,在男主寻找女儿的道路上,寻找的对象已经失去意义,而是寻找及其方式本身影响着我们对自身革命的理解:几具残缺的身体,画满纹身的皮肤,周游大地的姿势。对音乐的呼唤形如某种末世的警钟,连同在震荡的黄土中一同爆破。最终,我们来到了一个末日的分水岭,平稳走过的人将战胜死亡,若恐惧慑住对意念的把持,则在一个布满地雷的场域中玉石俱焚,得道之人在火车上同所有摩洛哥难民一起,驶向一个新的世纪。
3/5
—— 陆泫龙
外媒:
variety:我们不过是一位冷酷无情上帝的玩物。
如果说奥利弗·拉克斯那部极其诡异又令人紧张不安的电影《Sirât》中,无论片中人物还是观众能达成的唯一共识,那大概就是这一点了。对这些在荒无人烟之地踏上炼狱般旅程的角色来说,那位上帝是一股看不见的力量,逐渐减少他们的人数,耗尽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希望之后是否还有人生”这个念头。
而对观众来说,这位“上帝”也许正是编剧兼导演拉克斯本人——他以无法预料、又似乎毫无缘由的方式对我们的情绪和心理施加重压。需要明确的是:这既是沉重的警告,也是崇高的赞誉。毕竟,能让你产生逃跑本能,却又让你动弹不得、牢牢坐在座位上的电影,并不多见。
deadline:这一切奇异细节的关键——包括片中人物同时说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阿拉伯语这一点——都指向片名本身。《Sirât》源自《古兰经》,片头解释说,这是连接天堂与地狱的一座桥,据说“细如发丝,锋利如刀”。起初这个意象并不显眼,但到最后,路易斯的旅程已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拉克斯的结尾处理稍显失手:它看似预告一场高潮,结果却转向静谧的内省和冥想。但这段旅程本身确实不凡——一种关于家庭与失落的全新叙述方式,配上令人震撼的原声音乐,专为硬核观众而来。
137号事件

导演:Dominik Moll 多米尼克·摩尔
主演:Léa Drucker / Yoann Blanc / Etienne Guillou-Kervern
地区:法国
Dominik Moll 又拍出了极其现实版的“警察查警察”的故事。各种繁杂的手续、反复的审问、对证据一点一滴的追踪,全都细致得近乎刻板。他还探讨了“为什么大家都恨警察”这个问题。过程很专注,但太规矩了,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亮点。结尾更是俗套得无语。最后一个镜头刚一出来,一堆记者就起身离场,全都预判到会这么结尾…
不过猫挺可爱的。为了猫加半星。
2/5
—— 侦探锌
很紧凑的调查片,是法国导演的强项。从la nuit de 12到 dossier 117。主题直指人民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冲突对立,但是调查结束之后留给观众的是对现实的两级分裂的无可奈何。
4/5
—— Long
法国当代社会的一曲哀歌。民主与暴力之间的无解,降落到警察检察官所面临的困境中去。无论是对警察制度的重新思考,还是对其滥用职权的加以强调,都是后黄马甲时代的一种深刻反思。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与努力平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权力所渗透的组织架构如何一步步将人逼至疯狂,为一个普通人争取合法权利自然苦难重重,但正如女主在末尾所提出的问题或许才更为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在这个撕裂的社会中不偏不倚(不带偏见)地生活?而这种“别往心里去”的处事原则,是否能明朗地回应当下的各种政治危机?
4/5
—— 陆泫龙
外媒:
variety:“为什么大家都讨厌警察?”
在《137号案件》中,12岁的维克多(Solan Machado Graner饰)半认真地向母亲斯蒂芬妮(Léa Drucker饰)抛出了这个问题。她是个警察,却一时答不上来,只能说:“这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工作,执法不会给你带来朋友。”
但孩子还不知道事情有多复杂。斯蒂芬妮并非普通警察,而是法国警察内部事务局的调查员,专查警暴和警察失职。她在系统内树敌无数,而在体制外,也被人一概视为“所有警察都是混蛋”的代表。
不过导演多米尼克·摩尔冷静克制的处理方式,并不打算让观众为她感到委屈——在腐败体制面前,个人正直终归无力。
特别展映
马塞尔·帕尼奥尔的华丽人生

导演:Sylvain Chomet
地区:法国 / 比利时 / 美国 / 卢森堡
希尔万·肖默延续了其一贯温柔而细腻的动画风格,以绘本般的画面与诗意的节奏,讲述了法国剧作家Marcel Pagnol的一生。影片以“老Pagnol”与“少年幽灵Pagnol”的对话结构,展开一场关于回忆、创作初心与人生选择的沉静回溯。画面风格优雅,光影与配乐交融,构成一幅幅温暖而略带怀旧色彩的视觉诗篇。
然而在结构与叙事上,影片略显保守。大段如流水账般的生平回忆虽呈现了Marcel Pagnol的人生轨迹,却缺乏足够的起伏与叙事张力。小Pagnol的“幽灵体”作为初心与梦想的象征,意象虽温柔,但也显得略为陈旧与直白,未能带来足够的结构突破。
3/5
—— 陈佳莹
导演双周
死亡不存在

导演:菲利克斯·杜福-拉贝埃尔
地区:法国 / 加拿大
一部形式极其大胆的动画长片,充满实验性与视觉冲击力。导演用高度风格化的画面构建一个迷幻又血腥的世界,却巧妙地用白色代替鲜血,赋予暴力以诗意。从极简单色到错乱叠加的演变过程,仿佛法国版的伊藤润二,既诡异又充满诱惑。叙事上虽稍显抽象,但借由主人公在森林中的逃亡与内心斗争,展现出对权力、悔恨与变形的哲学式凝视。
3/5
—— Xavier
一部融合政治寓言与诗性幻想的动画长片,由加拿大导演费 Félix Dufour-Laperrière 执导。影片讲述了年轻激进分子 Hélène 在一场失败的袭击后逃入森林,被“死去”的同伴 Manon 召唤,重返道德抉择的边界。动画形式赋予影片极大的表达自由,梦境与现实交织,使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欲望具象化。影片在抽象背景下以一种相当新颖的方式描绘了一场关于激进主义、不可控、忠诚、信念的思辨,亦或是哀歌,当然这可能需要我们在观影时倾注更多专注力而从意象及对白中捕捉到。
3/5
—— micmia
混沌森林的语言。
角色和背景用了同一个色系来减弱人物的存在感,来增加环境对角色的扰动。植物与动物的美学塑造尤为出色,有时将人物混合进植物的质感,有趣地突出了旋转迷局里灵魂与躯体的创伤与愈合。爱情与杀戮的冲突感加强了选择的议题。临近结尾的情节逻辑很乱。
3/5
—— 侦探锌
这部作品的动画风格极具个性,色彩运用大胆,镜头设计也独具匠心,令人眼前一亮。可惜的是,剧情略显抽象,梦境与现实在对话中交织没有问题。但是整体的表现容易让人感到困惑、难以理解。
2/5
—— Long
雪中的女孩

导演:路易丝·埃蒙
制片国家:法国
以1899年阿尔卑斯偏远山村为背景,营造出极致宁静又压抑的氛围。影片通过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视角,细腻展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排斥与敌意。画面冷峻、节奏缓慢,带有强烈的“塔林式”极简与寓言感,远离了戛纳常见的社会现实题材。神秘的失踪事件与雪山封闭环境相互交织,形成了浓厚的孤立与恐惧感,是一部静水流深、极富气质却不讨好的佳作。
3/5
—— Xavier
影片以法国阿尔卑斯山区为背景,借一位女教师的眼睛,深刻揭示了封闭村落中根深蒂固的封建与迷信所带来的压迫与桎梏。在这个被冰雪长期封闭的世界里,教育、性别与自由的议题交织出现,女教师作为“外来者”,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要直面一个排斥变革、固守传统的社会体系。村民们对新思想的抗拒,对女性身份的偏见,以及对“异类”的敌视,构成了这部影片最具冲击力的社会批判。导演通过冷峻的镜头语言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构图,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制度与习俗对个体的压迫。而结尾那一抹魔幻主义色彩,仿佛是一种象征性的出走与反抗,使整部作品在写实之中保留了诗意的力量。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与集体冲突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由与禁锢、现实与希望的深刻社会寓言。
4/5
—— 木子
大雪中的支教女孩在山里的奇闻异事。故事在静谧而灵动的氛围中缓缓展开,节奏温柔,点缀着几笔可爱的小幽默。雪景美成画,静默中映出她的孤独,同时又闪烁着一丝温暖与幻想的光辉。
3/5
—— 侦探锌
新的景色

导演:団塚唯我
制片国家:日本
城市化景观不断的流变和成长中家庭亲密关系的复杂不安地混合在一起,电影就这么本能的直觉的产生了。散落的因城市改建而流散的人群影像被分屏被插入,姐弟呈现出在父亲缺席母亲消失的成长环境中孩子情绪与态度的截然不同,但在灯泡落下后的“奇迹瞬间”面前更深层更坦诚的情绪接踵而来。很有意思的还有导演映后提到对哭戏戏谑的态度,日影新世代的年轻创作者们正在以一种以个人认知和情感体验出发的当代性口吻,在更多更重要的国际舞台上描绘他们世代的电影景观。
4/5
—— 六六
全片充满了缓慢而压抑的节奏感。但当所有对白都像按了0.5x播放,细腻变成了冗长,沉静变成了煎熬,如坐针毡。
1/5
—— Long
影评人周
左撇子女孩

地区:中国台湾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台湾女导演邹时擎将台北夜市的烟火气息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肖恩·贝克(《阿诺拉》)担任编剧与剪辑的加持下,整体剧情完整流畅。影片细腻展现了三代女性之间的温情、冲突、失控与和解,在导演的掌控下自然又动人。女孩惯用左手的细节作为贯穿剧情的标记,显得格外巧妙。作为一部处女长篇感到惊喜。
4/5
—— Long
圆脸的小女孩宜静在影片最开始把玩的塑料或纸质的万花筒,以及随即呈现的被分割却不断流动闪光的无数菱形区间,就是该片从内容质感到画面特色最恰当的提炼。影片的视觉风格是奏效的,营造一种乐园感,闪着塑料和霓虹的色泽。音乐与苹果手机手持带来的与《橘色》相同的运动流畅感,以及微广角带来的具身性游戏感,也都适配期待被引导的观众的眼球。但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所谓“三代女性所面临的各自的生活困扰”这个大议题之下女性行为动机的模糊,对最后戏剧性积累而爆发时层层叠起。我想没办法像这次作为编剧的肖恩贝克以往的影片一样,在争吵与能量的互动中获得情绪的疏散感的最大原因是,此时不知所措的宜静又完全被忽略了。更不提,结尾处宛如“大家一起包饺子”的切换得太过突兀,太过敷衍。
2/5
—— 六六
《左撇子女孩》是肖恩·贝克长期的合作伙伴邹时擎继《外卖》后的长片作品,由贝克联合编剧,并担任后期剪辑,沿袭了一贯的肖恩·贝克风格,在《橘色》般的台北景象中展现了其对底层人群的关怀和素写。在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及被极力压缩,更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彼此的矛盾和分歧。影片将“左撇子女孩”这个封建保守的文化象征作为切入口,刻画了几代女性如何在残缺的家庭中维持体面的生存。然而正如两人之前的创作一样,他们并不意在植入苦大仇深的情感表达,而是考虑如何在艰苦的生活中将幽默和诙谐最大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正如那只从天而降的狐獴,不论是“魔鬼”的左手还是右手,结局都是注定的悲惨。
3/5
—— 陆泫龙
外媒:
variety:
影片在多个层面上同时展开戏剧冲突,所以要想让每一条叙事线都同样有张力且引人入胜,那就需要相当娴熟的导演技巧。而邹导演以杂技演员般灵巧的节奏,在不同的视角之间自如切换,表现出对角色的深刻的同情(也许除了那个被描绘得略显刻薄的母亲),即使影片中的角色彼此之间并无同理心。
唯一略显刻意的是片尾一场带有肥皂剧色彩的戏:一次酒醉的对峙,一场虚惊的怀孕,以及台湾社会中潜在的性别歧视,在一场尴尬的家庭聚会中突然集中爆发,最终演变为人物满怀怨怼揭露真相的高潮。
the hollywood reporter:
正如在《外卖人生》(Take Out)中所展现的那样,邹导演细腻捕捉构成生活的那些琐碎细节,并乐在其中。在这些显然被资本推动的城市中,生存究竟在财务和社会层面上意味着什么?《外卖人生》以一种紧张而贴身的观察风格,透过一位送餐员的视角,呈现出纽约的粗砺现实——他在四处奔波,只为凑足还给催债者的现金。而在《左撇子女孩》(Left-Handed Girl)中,台北的现实并不比纽约温和,但邹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这部片子充满了温柔入微的观察时刻:无论是楚芬在夜市开面摊时与其他摊贩建立起的临时社群,还是她与两个女儿所居住的公寓里令人窒息的局促空间,都被细腻地记录下来,构成了对生活的一种沉静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