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本届柏林最难抢票的爆款香港华语片

今日是柏林第六日,影评将聚焦于一部入围本届全景单元的香港华语电影《从今往后》(All shall be well),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难抢票,场场爆满的一部华语电影。

导演: 杨曜恺
编剧: 杨曜恺
主演: 区嘉雯 / 李琳琳 / 廖子妤 / 梁仲恒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香港导演杨曜恺自2000年起主办香港同志影展(HKLGFF),如今担任该影展的行政总监。他指导的最初的两部长片作品《我爱断背衫》《封面有男天》共同讨论着海外的华人青年同志群体对性与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

这两部语调轻松的作品均是呈现躁动不安与幽默态度的轻喜剧质感。然而《叔•叔》与本届柏林全景单元(Panorama)的新作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则可以看成是导演创作的第二阶段,导演对香港老年性少数群体日常生活的关注。

社会身份与家庭责任的束缚对老年同志情侣千帆过尽的温情相守的冲击成为影片讨论的核心,并且《从今以后》也是导演自首部短片以来开始聚焦女性同志群体的作品,该片也成为柏林影展头两天最难抢的票,首场爆满。

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女同志夫妻(Angie与Pat),她们的关系似乎得到了朋友与家人的支持。中秋的家庭聚餐成为转折点,Pat忽然的过世让Angie在承受巨大悲伤的同时,仍要面对Pat葬礼和遗产的争议中。

并非很复杂的故事,但导演的观察力及生活经验为影片注入很多细节瞬间,也让Angie与Pat的日常与情感变得真实且真挚。她们的默契是稀疏平常的对话和沉默、抹在脸上的面霜和逛市场时相互凑近的背影。

同时影像语言的巧思使人物面临变故时的情绪与状态也得到精巧且准确的表达。例如对比明显的色调、不断暗示仍不被公开接收的女同情侣身份的前景的遮挡物、相似构图中的缺失强调爱人离去后折磨生者的哀痛与形单影只的孤独。那些一晃而过的空镜,仰视镜头中让人窒息的拥挤住宅,挂在阳台仿佛垂死尸首的衣服,满墙装在充气塑料袋里的鱼仔,这些以烘托为目的的符号学赋意保持着收敛的分寸感,让影片在落入煽情的情节剧的无趣或庸俗陷阱前悬崖勒马。

Angie的饰演者区嘉雯(Patra Au)也让影片获得最珍贵之处——拥有一位沉默不张扬但坚强且笃定的女性角色。Angie的外表形象和对Pat家人(Pat弟弟两夫妻与侄子侄女的两个小家庭)的包容,或从表面地塑造了Angie温柔甚至柔弱的初印象。但这种片面的判断源于僵硬性别二元论中女本位特征的惯性思维。她是大声的澄清者,也是果断的拒绝者。她拥有多处直面社会和家庭对她们关系“正常化”(老年闺蜜)解读意图时果断否认与澄清。一旦涉及她们的爱时,她便勇敢而坚定,于是她们的爱与相守便也坦荡且笃挚。

有关“遗产争执”的情节设定,笔者本以为会导向对保护同性情侣相关法规发条不完善的可视化讨论(甚至是非婚恋者,像上野千鹤子的“秘密结婚事件”所暴露的日本对非传统缔结夫妻合法关系之外人群法律医疗等基本社会利益的忽视,或更像一种逼迫)。

然而,《从今以后》借Angie律师朋友之口给出目前法律框架内可行的道路:海外结婚或列遗嘱。那么Angie与Pat血亲就遗产的争执实则讨论的是对家人概念的重新定义。“家”与“房子”的区别是情感寄托的重量与经济价值的高低。Angie并非有意忽视Pat家人窘迫的生活现状和对金钱需求的急迫,但公寓是她们生活的空间,也是她们爱的证明。相比之下,Pat家人的步步相逼和Angie家人始终拒绝理解女儿和否认她们关系的举动更像传统家庭中平庸的恶,它让如此家庭中的个体只能不断被动妥协而感到疲惫,却不得不一遍一遍重复,从不被允许跨出那四四方方的壁葬格。而大海上飘荡的自由花瓣则是因爱缔结的羁绊,而非血液缝合的血肉模糊的伤口。

映后笔者向导演杨曜恺提问,影片中女同社群成为传统家庭之外的另一种答案,她们之间相互帮助,给予陪伴和物质帮助的相顾是否是理想化而缺少真实性的乌托邦。导演回答,他原本剧本里Angie的朋友是顺直女性,但在询问过好友和调查后,他发现那个年代的香港女同性恋群体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情感联系。那些敢于公开性少数身份的女性是需要非常多勇气来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不理解与困难,而女性同性恋社群则成为共同经历的情感支持的源头与帮助的聚集处,“如果Angie没有这样一群非常亲密的、可以的理解并支持她的朋友才是不现实的。”

同时,《从今以后》性少数叙事之外的社会意义也让Pat家人的形象并不脸谱化,他们也是真实而鲜活的人。Pat家人的三个小家庭并非痴迷敛财的水蛭,买不起的房、墙壁破洞的家、盒饭午餐和深夜保安微薄的薪资让他们更像是艰难为生的众生之相。但Pat弟媳与Angie对话中透露的羡慕与疲态,明明负担不起却仍执意要留下小孩的决定,我们是否可以从中窥见传统式家庭模式中的恶循环?这便是杨曜恺在爱与感动之余留下的一点批判性思考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