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主竞赛引燃戛纳尾声,电影手册狂打五星好评

后半程的戛纳可以说每天一个爆点,继《壮游》成为第二部国际场刊过3的影片之后,印度女性导演的主竞赛影片再次引发全场赞叹之声,并成为华语场刊第一部破3的影片,就连最苛刻的《电影手册》都给出了五星好评。今日影评带来印度的这部影片。

《想象之光》是印度女导演帕拉尔·卡帕迪亚第二部长片作品,她的首部长片《无知之夜》曾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2021)“导演双周单元”单元以及“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并获得“最佳纪录片金眼奖”。在她的第一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和作者性这部混合虚实、书信、抗争、奋斗与革命关于一场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忘记最终将会铭记的一场学生运动的纪录片。该纪录片的核心恰恰就是一段段浪漫书信往来。这是一部充满诗意、鼓舞人心的编年史,记录了莫迪领导下的印度乱局中学生的反抗。这封写给电影爱好者的情书,既感人又惊心动魄,充满了革命的紧迫感。

图:华语场刊评分表
图:国际场刊评分表
想象之光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导演: 帕拉尔·卡帕迪亚 Payal Kapadia
编剧: 帕拉尔·卡帕迪亚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印度 / 荷兰 / 卢森堡

在孟买,护士普拉巴(Prabha)从分居的丈夫那里收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这让她的生活陷入混乱。她的年轻室友阿努(Anu)试图在城里找到一个地方与男友亲密接触,但徒劳无功。有一天,两名护士踏上前往海滨小镇的旅行,那里为两个女人提供了一个神秘的空间,她们的欲望终于可以表达出来。

城市

孟买,名义上印度乃至南亚的金融、商业、娱乐之都。纪录片式的开头,夜幕中的环境已经揭示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或者说她眼中的孟买,平实的画外音叙述道出一种宿命感。其实,“城市”可以是任意一座城市,之所以是孟买,和这位创作者本人有很大关联,因为她出生于此。这位印度女性电影人的首部长片《无知之夜》(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就是一部纪录片。《想象之光》这部电影或许“纪录”的就是她眼中的孟买。

已婚的普拉巴和室友年轻的姑娘阿努都是当地某医院的护士,后者与年轻一代并无不同,并不因其所处的国家就更为保守。她上班也摸鱼,走神;她也会存不下钱,都不知钱花哪儿去了;她会同男医生开玩笑,不会意识到她的行为很可能会招致非议,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她也很依赖更为年长成熟的人,普拉巴。她们的关系更像姐妹。几乎在结婚之初就与丈夫长期异地的普拉巴需要的是情感寄托,在这无情的无趣的肮脏的城市,虽然年长,但她在爱情上与阿努一样纯洁和单纯,只是她更加为传统观念和习俗束缚。

于是,冲突在所难免。但是那些萦绕在城市雨夜上空的话语——大量画外音的使用,诉说着对城市的厌恶和置身其中的疲惫不堪,以及对命运的叹惋——透露了不宁的心神。这种心声不得与外人道。当两个男人的情意同时到达,其中一个就是那几乎不曾相识的丈夫寄来的礼物,当晚,她实际上做出了选择,即便只是在心里。美丽的诗句飘进城市的夜色和雨中。阿努和男友的聊天消息,以橙色的字幕横亘在屏幕中央,划破了孟买的夜色,显示了这个角色本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活力。每每述及她的部分,总是轻松的愉悦的俏皮的,欢快的钢琴音此起彼伏。但苦于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束缚,阿努处境也十分艰难,面对父母的催婚和包办,她向普拉巴道出了爱情自由的渴望和决心。殊不知,后者其实也从未经历过。

为了生存而扎根于此且已经熟悉的城市变成了她们的牢笼,周围满是“关心”人的朋友。恰巧,她们获得一个离开城市的机会,这个机会来自另一个同样在这家医院工作的姐妹。而这个更为年长的姐妹正是因为她原本想要扎根的这个同样的城市无情地拒绝了她,于是她们踏上去往海滨的旅程。

海滨

海滨让人想到《罗马》(阿方索·卡隆,2018),甚至进而发现整部影片都与《罗马》有些许相似之处,包括它们大致的结构、故事的主人公和收尾。尤其是海滨小镇亦成为了一个见证女性情谊的场所。图片

这个地方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她们曾经熟悉的人和事,远离她们遭遇的事件中心。这为她们打开自我,哪怕可能是短暂的,提供了一个契机。影片在这一部分中,借助“海滨”这样一个地方的特殊性——隔绝又包容:隔绝在于前有大海,虽后有公路通往城市,但不仅路途遥远,还因为大海已然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生活必需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攫住了生活于此的社群;包容则产生于生活在此种环境中的社群之中,他们更加相互倚助——创造了几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场景。

在海边,普拉巴的举措,并没有让观众为她担心太久,反而造成的误会(即便它的底层逻辑还是会令人感慨那陈旧的观念和可怕的习俗)让人会心一笑,并且这误会终究促使她下定决心挣脱了束缚。那段想象是神来之笔,它模糊了现实和内心世界的界线,将一段不可能的对话,带到普拉巴的面前,让她心底一早就有的打算有了释放的着力点,并且完美地避开了现实中很可能存在的甚至是剧烈的冲突。普拉巴内心的释放也使得阿努的爱情终于可以大方地示于人前。

影片的最后,三人从刚刚抵达海滨小镇时应激式的释放到夜晚平静地安坐在海边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心底里多了一份安定和淡然。只希望普拉巴和阿努她们两人回到城市,不会戳破这自由的幻影。

影片的优点在于整体平静地叙述,见微知著,将一切可能强烈的戏剧冲突化入背景之中,不言自明,这是一个准作者应该有的风范。她关注的是“人”本身。这同前几年大火大热的印度商业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导演对“画外音”的使用,稍显滞涩,反而会让人感觉用得过多。这不同于王家卫的风格,画外音的叙述补全了画面所触及不足的情绪,与画面融为一体,她的创作还是偏向现实主义一点,所以对画外音的使用其实偏向纪录片。因此一种微弱的割裂感来自于人物极度主观的情绪和所处客观环境(同时面向观众)的异位,简单来说,观众不一定能(即时)对角色感同身受。但,其实这种创作的生猛和青涩,比如还有画面中明晃晃的字幕,是一个作者创作之路上很宝贵的东西,因为随着她/他越来越成熟,到最后,风格可能会圆滑得变成一种腔调,不见得是好事。该片是她首部剧情长片,此次也是她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

— F I N —

文字:糸文

排版:Andy Yan

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图片

耐观影

赞赏二维码喜欢作者

戛纳国际电影节4

戛纳电影节180

戛纳国际电影节 · 目录

上一篇金棕榈头号种子出炉:主竞赛第一部场刊破三的爆款!

阅读 1895

耐观影

分享收藏6

28

写下你的留言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