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届戛纳电影节进入第二周,主竞赛影片放映过半,惊世骇俗的《某种物质》以0.1分的优势超越《风流一代》,领跑场刊评分。5月19日首映的《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和5月20日首映的《飞黄腾达》同为人物传记片,在题材选择和导演背景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作为首周影片的收尾,并没有交出惊艳的答卷。
《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
Limonov: The Ballad
5月19日首映的《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由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导演,这是继2018的《盛夏》,2021的《彼得洛夫的流感》,2022年的《柴可夫斯基的妻子》,他第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工人、诗人、温柔的情人、狂暴的罪人,本·卫肖饰演的主人公利莫诺夫把整个世界当作舞台,疯狂地把才华和情绪宣泄在所有观众的脸上。然而对本片背景和原型人物不熟悉的观众,在影片带领我们漫游的过程中,难免会恍惚地质疑:这种疯狂究竟是导演的创作意图还是本·卫肖的个人秀,亦或者这位主人公真的是曾影响过一代人的超级巨星?
爱德华·利莫诺夫(1943年2月22日—2020年3月17日)是俄罗斯诗人、作家、异见者、政治领袖。传记作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也是本片的剧本顾问,这样评价利莫诺夫:他的一生是暧昧不清而危机四伏,就像一部冒险小说。
影片随着利莫诺夫的足迹,带领观众从哈尔科夫到莫斯科,从纽约到巴黎,最后回到苏联解体的后共产主义的世界,让本·卫肖淋漓尽致地演绎浪子可以拥有的千百种形态。无论是对于利莫诺夫本人还是影片创作者来说,他们真的将这个星球当做楚门的摄影棚,可以肆意穿梭于任何身份和意识形态之间。
然而这些概念化的、情绪化的描述并没有被导演更耐心地讲述给观众,换句话说,谢列对利莫诺夫这个人物的创作并不比本文的上一段内容深刻多少,导演沉醉在视听语言的精巧设计上,演员则过瘾般地体验英雄的疯癫,然而这种情绪状态不足以作为全片线索支撑起一个如此复杂的人物,更何况这个人物并非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于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整部电影就是一些讲着俄味英语的大明星在拍MTV。即便导演出众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长镜头设计能让故事的转折不至于枯燥甚至极富诗意,然而剧作的孱弱和肤浅导致影片也仅仅在影像层面上值得讨论。
《飞黄腾达》
The Apprentice
5月20日首映的《飞黄腾达》的导演是阿里·阿巴西,和谢列布连尼科夫同为2022年的主竞赛入围导演,上一部作品是讲述伊朗女性处境的《圣蛛》。
同为传记电影,《飞黄腾达》的故事主人公唐纳德·特朗普无需过多介绍,本片以腐败和勒索的政治环境为前提,探索的是特朗普在70、80 年代的纽约建立房地产帝国的权力故事。
阿巴西也延续了自己成熟持重的导演风格,不疾不徐甚至可以说不温不火地把特朗普的野心膨胀过程铺陈出来。影片标题采用了唐纳德·特朗普从2004年到2017年制作和主持的同名真人秀节目,或许是为了配合这一呼应,本片大量使用了复古肥皂剧的电视质感画面。这和《利莫诺夫》有着同样的暗喻:整个世界只是巨大的摄影棚,演好一个混蛋,就能飞黄腾达。
然而家喻户晓的人物遇上导演风格平淡的阿巴西,让导演丢失了前作可以自由挥洒的奇幻元素和细腻的灵性,只剩下对客观事件的再现,即便台词里金句频出,也只能看作是编剧在强行为观众瘙痒。
两位导演的上一次入围都是2022年(《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和《圣蛛》),当时他们的作品都是母语的、本土的,同时也是女性的、细腻的。时隔两年,他们再次带着作品来到戛纳,创作状态也已经截然不同。
谢列布连尼科夫曾受到俄罗斯的出境限制,如今他已经定居德国,没有采用母语创作,让演员用英语念出主人公的俄语诗歌。虽然阿里·阿巴西从未承认自己是“流亡影人”,不过他早就离开伊朗,取得了丹麦身份。这次他指导的《飞黄腾达》正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电影。
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意识形态两极中的男性政治人物,这不仅是时代浪潮下的集体无意识的显化,也是他们对个人境况的投射:在祖国被审查和封禁,甚至是人身限制,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在戛纳电影节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们终于创作出了所谓的“主流电影”,有着国际级别的卡司,拥抱了全球市场,在“主流之路”迈出了稳健却无聊的一步,未来究竟通向大师还是泯然众人,还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