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钧五年四进戛纳,《河边的错误》显创作野心

河边的错误

导演:魏书钧
制作年份:2023
国家:中国
时长:101分钟

影片改编自余华同名先锋代表作。一桩吊诡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 饰)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中……

魏书钧:“五年前我在这儿,放的《延边少年》。五年过去发生了很多事儿,等我再来这儿的时候,感觉电影依然重要,我很开心。”

魏书钧的野心

生涯的最初五年对于大部分青年导演来说也许仍是迷茫的探索期,但是魏书钧以他创作上开疆拓土的野心不断地向新目标前行,为全世界带来了华语电影的新惊喜。《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同名中篇小说,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于2023年5月20日在戛纳电影宫德彪西厅首映,领衔主演朱一龙、主演曾美慧孜,总制片人唐虓珲、制片人黄旭峰等主创出席首映式。这是魏书钧在过去的五年中第四次有作品进入戛纳电影节。

创作经历

小说《河边的错误》并不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作为一部创作于八十年代末的中篇小说,它有着令人熟悉的余华式的智慧与讽刺,但又不同于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如此真切地描摹苦难。相反的,一种旁观的冷峻和荒诞将这部作品推向了余华先锋写作的代表地位,所以魏书钧如何将余华的文字质感影像化成为了这部影片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魏书钧在采访中提到,正是因为这不是余华最著名的作品,才给了他足够的创作空间,让他可以与原作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魏书钧保留了什么,又再创作了什么?当我们评论一部悬疑片时,对于悬疑本身的遮掩又会为读者和观众带来怎样的影响?又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悬疑片?在不涉及剧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部影片定位为心理荒诞片,故事的主要线索是九十年代的滨水小城发生的连环杀人案,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 饰)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中。我们可以从这部影片里找到众多热门的悬疑元素:刑侦技术尚未成熟的九十年代、不见天日的连绵阴雨、诗歌与血污、古典音乐与杀戮,河与河岸上迷茫的人……

如果你看了最近爆红的《漫长的季节》,也许会恍惚间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恍惚间感叹在同一时空下的不同风貌里能生长出如此迥异的艺术风格,同时不能忽略的还有:命运竟然可以是一切叙事的内核。

特别设计

如果要聊下去,我们似乎没法避开“凶手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然而无论你在观影前是不是读过余华的小说,这个问题都不会困扰你太久,因为余华和魏书钧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也许是“他”,也许另有其人,真正的困扰不出现在无绪的线索中,而是在更宏观的生命体验里。为了把马哲的混沌状态具像化,魏书钧给马哲设计了一些小说中未曾出现过的生活线索,首先是他怀孕的妻子,在影片中由曾美慧孜饰演。她的身体里孕育着一个生命,可这个新生命可能将带着未能避免的隐患来到世间。

这些设计所带来的荒诞感与原著小说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至于冷峻的风格也通过影片的视听设计充分地保留了下来。本片采用超16毫米胶片拍摄,带着从过去而来的粗粝质感向观众喃喃着没有谜底的困惑。魏书钧也不吝于展现他这几年对电影技术的精进,尤其是在于主人公的心理外化的展现上,贝多芬的《月光》重复出现在剧中人的梦境里,那里还有冤死者的笑声,以及被乒乓球淹没的路,最终主人公成了废弃银幕上的小丑,彻底地被观众讥笑。

如果说导演在通往大师的路上都要设计一段杂耍般炫技的精神分析场景,那么魏书钧的确是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至于朱一龙确实完成了角色所需的所有状态,然而其中最动人的却是抽离主线时的松弛感。如果说演员在通往奖项的路上都要展示一段迷人的随机起舞,那么朱一龙也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原著与改编

影片一开始,首先跃上银幕的是加缪的一段话:“只有在意识到荒诞的极少时刻,命运才是悲壮的。”这从某种程度上定义了本片的主题,我相信余华也会同意用这句话概括自己的小说。

余华在1992年出版的小说集《河边的错误》的后记中写到:“为什么几年前我们热衷的话题,现在已经无人顾及。是时代在变?还是我们在变?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却说明了固定与封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匠人是为利益和大众的需求而创作,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余华在三十多年前的提问时至今日仍振聋发聩,无论是写作还是拍电影,创作的出路大多是渺茫的。

九十年代的回声成了今天人人趋之若鹜的主题,而脚踏实地的创作者却可以不顾外界的嘈杂,于是我们看到喧哗的浪潮中,只有少数的弄潮儿。相信五年前的魏书钧有过迷惑也有过希冀,幸运的是,他的五年没有被淹没。无论这位青年导演的创作之路如何,今日我们必须恭喜他,魏书钧带着他刻画的命运走上了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