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主竞赛由一部大扑片美好开始

在今年戛纳红毯亮起的第一束光中,围绕社交网络(真人秀)与短视频对青少年影响的影片《未琢钻石》成为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开幕(首部放映)片。该片是法国导演阿加特-里丁格(Agathe Riedinger)的首部长片作品,延续着其2017年短片《等待木星》(J’attends Jupiter)的内容,描述生活在阳光普照南法的十九女孩Liane的成名之梦。在社交网络是小网红的Liane偶然收到真人秀“奇迹之岛”(Miracle Island)的驻跳巡演邀请,她将其视为改变命运并重新获得被爱的唯一机会。

图:华语媒体评分表
图:国际评分表

《未琢钻石》

DIAMANT BRUT

导演:阿加特·里丁格 Agathe Riedinger
主演: Malou Khebizi/伊迪尔·阿祖格利/安德丽·贝斯孔/Ashley Romano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据世界报(Le Monde)报道,当导演阿加特-里丁格得知自己的首作将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官方评选并入选主竞赛时,“她喜极而泣,连脚下的土地都在颤抖。自从她的制片公司Silex Films 将她的影片《未琢钻石》的拷贝寄给戛纳电影节团队后,她就一直想是否有机会入围戛纳的平行单元。”然而在经过体感超过两个小时的漫长103分钟的观映后,支撑该片入围主竞赛的最主要原因竟只剩下导演对影像审美的精美调度,对细微情感的精准捕捉,以及该片中不断出现的南法(弗雷瑞斯、戛纳、土伦等城市)风景以及蓝色海岸大区对该片的支持,这些三三两两拼凑的答案,实属差强人意。

图:《未琢钻石》开幕红毯

阿加特-里丁格在采访中提及过她对《鱼缸》以及《美国甜心》的导演安德莉亚-阿诺德(Adrea Arnold)的喜爱(后者今年也同时凭借《鸟》入围戛纳主竞赛)。这也许解释了《未琢钻石》与这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Liena与Mia(《鱼缸》的主角)都来自贫穷的社区,缺乏受教育的环境与家庭关怀,都对性开放的母亲感到厌恶而举止叛逆,并照顾着年幼的妹妹。对比《鱼缸》,里丁格似乎仅在社工引导场景与女主姐妹团两处额外费心,但整体围绕少女的社会关系以及成长环境困境仍如出一辙。若论独特性,《未琢钻石》的影像风格如同它的片名,时刻透露着一种被揉进极暖色调的粗糙颗粒感。影片营造的影调氛围是极为准确的,是一种恰如其分的闪光灯照在劣质钻石的锋利和亮感。里丁格在巴黎就读过装饰艺术(Arts Décoratifs),也热衷摄影,于是影片时常在勾勒Liena细腻情感时掠过几处诗意风格的空镜或特写,彰显着导演对视觉艺术的敏感嗅觉与才气。

《鱼缸》剧照

如果说《未琢钻石》和《鱼缸》在主角气质与影像基调两方面各占据着色温对照表的两个极端,那么踩着塑料钻石高跟鞋的Liena和踏上公路之旅的Star(《美国甜心》的主角)则共享着同同样的明媚、愤怒与强烈。只可惜前者因为缺少公路旅程给予主角的心理探索,以及给予影片话题自我探索的地理维度,而仅局限在对“网络影响”的单点讨论。这让《未琢钻石》就如同穿上夹脚的高跟,在踮起脚尖自顾自旋转的同时不断受到局限,而难免留下肉眼可见的疤痕。

更由于影片主题一味以单点发散的讨论形式推进,从而缺乏递进的层次感。一方面,影片广泛辐射社交网络网红效应在青少年群体中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对女童过早性成熟移默化的影响、对女性形象的极端物化与性的同质化、外表至上成为真理后导致的过渡整容现象、医疗隐患、青少年过渡消费、欲望与经济能力之间的差距而催生的违法行为(偷窃或性交易),以及网络社区对满足个人情感需求时无法避免的矛盾:即由于大量追捧的或诋毁的留言,欲望与自信的膨胀让Liena无法接受自己的生活更无法接受身边人的靠近。这种混杂的状态,让Liena既向世界开放,又自我封闭。

《未琢钻石》剧照

另一方面,这些由一个中心发散而出的讨论都缺乏更深入的讨论,并在唯一戏剧冲突(Liena逐渐被想要得到录用的欲望推至极限的过程)中周而复始。而有关祈祷后忽然坠入的超现实维度,在海边偶然听到的无法辨认是否真实存在的录取消息的想象维度,抑或是画风忽然转变成烂俗青春爱情剧的肆意奔跑,都显示着导演对剧情连贯以及影片整体把控的不足

《未琢钻石》剧照

总的来说,《未琢钻石》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影像,即准确温柔且被精心设计的作者性,但太过重复的叙事让影片落入并成为其批判对象本身——短视频与重复性。这更导致影片某些出色的影像瞬间或对情感堆积的准确表达也被装进短视频或短剧的爽点模板(既视感)。让人唏嘘。《未琢钻石》最终似乎成为它想批判、想改变的“最讨厌的人”的本身,而草草结束的奔梦结尾的含糊不清并不能改变这一本质。

作为戛纳主竞赛的开幕(首部放映)片,《未琢钻石》中有一幕也许具有着并非它本意的启发性。那就是当Liena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坠入富人如城堡宫殿住宅中,与正在拍摄时尚杂志的模特对视的瞬间。时尚行业与社交网络造明星与名流的对比讨论,在影片中仅浮于两人对视那一刻的表面,但Liena因网络催生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坠入的不能停止跳舞的“地狱”,与凭借奇观争抢镜头的来往者所处的戛纳名利红毯是否有些相同之处?

《未琢钻石》短评

阿加特·里丁格的首部剧情长片《未琢钻石》尽管刻画了一个独特的女主角,但在探讨追逐名利的整个过程和名利所带来的代价方面,电影并没有讲出什么新意。

——indiewire.com

闪闪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黄金,但社交媒体能打破这一定律。在阿加特·里丁格的首部长片《未琢钻石》中,导演便描绘了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尽管法国电影有着拍摄青少年题材的长久传统,但里丁格显然并没有进一步探讨青少年问题,他们因逃避现实而沉迷社交媒体和电视真人秀。当然,影片也强调了一种落差,成长于这个扭曲世界的女孩们,她们感知到的自我价值往往由外在吸引力所决定,但成人世界并不允许她们去展现她们的欲望。虽然影片走进这个19岁少女内心世界的过程相当缓慢,但在里丁格的执导下,新人演员Malou Khebizi带来了十分精彩的表演。

——ioncinema.com

马克思曾说,宗教是大众的鸦片。如果他仍在世,他可能会说名利才是让人上瘾的毒品——先是发自本能的欲望,然后付诸行动,最后得到一刻的满足,以及它所带给你的一切。社交媒体时代下新的追名逐利,是一种强烈又易碎的欲望,这是于戛纳首日展映的《未琢钻石》所探讨的核心。这是一部大胆惊人的、真正的法国电影。

——variety.com

尽管《未琢钻石》很好地探讨了女性的他者境况和厌女的问题——年轻女性的被性化(比如整容手术和超短裙),但影片最终对“感官”的态度惊人地保守。人们会称具有性吸引力的女性为“荡妇”(“done-up” women),在女性主义当中这被称为“bimbofication”现象,这使她们处于危险当中,被剥离了感官的自我;因此,美甲、假发以及隆胸丰臀被视为是对自我的异化。这种逻辑将女性气质的美学永久囚禁在“女人-玩偶”的陈词滥调中,拒绝承认这种美学作为色情所具有的女性赋权的可能性。

——thefilmstag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