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H:DOX | 无休止的抵抗与辩论

本文作者 六六

-自2003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CPH:DOX(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探索纪录片与视觉艺术、音乐、表演、新闻与新媒体结合的现代实验性交融。今年的CPH:DOX于3月19日到30日在线下放映超过210+部展映影像作品并举行丰富的线下活动(如CPH:CONFERENCE与INTER:ACTIVE EXHIBITION),主竞赛单元则由分成六个单元的72部影片组成。

DOX:AWARD 国际竞赛单元
NEW:VISION 国际艺术纪录片单元
NEXT:WAVE AWARD 新导演单元
NORDIC:DOX 最佳北欧非虚构影片精选单元
F:ACT AWARD 纪录片影像制作与新闻调查融合的专项单元
HUMAN:RIGHTS AWAED 人权单元

并配以其他与以风格、艺术态度、音乐、政治倾向、科学性与历史性为分化标准的主题单元。此外,今年CPH:DOX还以“Right Here,Right Now”(此时此地)为主题,再次将影节策展的焦点放在与现实深刻的交集之中,直面我们无法也不愿再忽视的国际冲突与多项人权议题。而接下来的内容将详细介绍的两部来自奥地利的关于女性人权与女性权益的纪录片,则分别属于F:ACT AWARD(新闻调查单元)与HUMAN:RIGHTS AWAED(人权单元)。前者是一则报道中真切的呼吁(Voice),而后者则是以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与行动彰显着沟通但绝不麻木的争取行动(Action)。

01
The Last Ambassador

导演:Natalie Halla
国家:奥地利
片长:75min
世界首映

剧情简介

2021 年塔利班掌权并占领阿富汗时,Manizha Bakhtari是阿富汗驻维也纳大使。一夜之间,她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少在纸面上,她代表的是一个她不支持的政府、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国家。在驻地机构与个人条件的重重困难情况下,Manizha Bakhtari决定与塔利班公开对抗,勇敢地为阿富汗妇女和女孩的权利而奋斗。她通过“女儿计划”(Daughter’s Program),为阿富汗女学生提供秘密的受教育机会,同时还以大使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组织对塔利班政府进行政治对峙。在日益困难的情况下,她成为阿富汗妇女最重要的国际发言人之一。

影评内容

Manizha Bakhtari无疑是影片最核心的人物,她的采访、口述回忆历史和1291天的跟拍素材组成这部纪录片。影片耐心并愤慨地勾画她在各个领域漫长的向塔利班政府发起的反抗的全过程。在阿富汗前主席Ashraf Ghani出走的消息传出后,塔利班的军队持械并挥舞着旗帜驶入Kabul的街道。最初掌控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缺乏国际认可,而这种情况对驻地在海外的阿富汗大使Manizha Bakhtari来说正如布满阴霾迷雾的公路与不断前进车辆的视角,在一片迷雾中的树林,一个前所未有过的法律真空状态。

影片以直接但沉重的几个零碎的画面、几段模糊不稳定但触目惊心的镇压镜头,就呈现了塔利班是如何践踏阿富汗公民的人权与生命安全。在占领阿富汗的第三日,塔利班领导人召开了记者会(First Taliban Press Conference)。影片画面的前一秒还停留在塔利班领导人在公开记者会所冠冕堂皇的承诺:妇女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尊重她们。我们保障她们在伊斯兰教范围内的所有权利,而后一秒便是Kabul公共场合被黑色油漆消除的宣传广告中的女性面旁。女孩不再允许进入学校,哪怕学校墙上还留着男孩女孩的涂鸦形象,但教学楼却空无一人,被死寂笼罩。

《The Last Ambassador》剧照

Manizha Bakhtari身为国家机关人员态度与立场随着影片的发展而发生转变,从一种被动的迷茫姿态转向在国际各种公开场合对塔利班政权的质问与反抗。影片以Manizha Bakhtarii所接触到或搜集到的各种新闻与影像素材为资料库,还原塔利班政权所对阿富汗妇女的残忍镇压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已经影响或最终会导向的不可弥补性损失。哪怕阿富汗女性们从未停止斗争与发声,但目前一切仍停留在毫无进展的状态,如煎熬地狱般的死局。Manizha Bakhtari将塔利班(及塔利班政权的掌权者们)称为恐怖分子,既是因为塔利班与国际恐怖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络关系,也因为塔利班的当权者与执法者们每日对阿富汗人民所实施的恐怖主义恐吓,以及对女性基于性别的歧视、隔离与野蛮的暴行。

而对Manizha Bakhtari本人的生活经验来说,因多次参加国际活动并公开呼吁国际组织对塔利班妇女丧失人权的现状做出回应,以及参加线上新闻栏目,并在发言中对阿富汗政府的反对与谴责,Manizha Bakhtari也不断收到的恶评、羞辱以及死亡威胁。沮丧、难过等沉重的负面情绪吞噬了她的行动力。哪怕只有短短一刻,沉默的瞬间,无法与家人分享而担惊受怕的心情也如同下沉至海底,还没来得及发出呼救的声音就溺水的无力感。而当这一瞬间经过,Manizha Bakhtari又立刻回到到一位孤军奋战的斗士的位置

《The Last Ambassador》剧照

似乎每一位阿富汗的女性都是坚毅的,也总在孤军奋战,但如今她们更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声援。Manizha Bakhtari所代表的阿富汗驻维也纳大使馆资金短缺后,海外领事馆的运行管理情况,人员短缺,合法身份不清等情况并没有阻挠Manizha Bakhtari继续以大使的身份作为发声的扩音器,再以网络作为传送远程帮助的通道。Manizha Bakhtari对阿富汗人民权益与女性权益的维护既出自她的职业责任感,更出自她对阿富汗人民,对阿富汗女性深切的共感与关心。

于是那许多被穿插在影片,那些由阿富汗的女性们在网路上展示塔利班现状的视频,那些对告发者(女性)或参与Manizha Bakhtari所建立的“女儿计划”(Daughter’s Program)的少女们的面部进行模糊马赛克的特效处理,都为了让她们保持匿名、保护她们的人生安全,并保障她们的表达自由。于是那些仍留在阿富汗当地的女孩们待在家庭牢笼中,当她们无助地望向窗外的眼神与Manizha Bakhtari望向,也许意指国际舞台的,远方的侧面特写镜头才能横跨空间与时间相连接。阿富汗坚韧的女性们对自由的渴望与想要改变的希望并没有一同被淹没在死局之中。

但当追求有尊严地生活的人成为故国的遗物,连带着从民族根上铲除的还有文化、教育与任何思考与对话的可能。影片用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将Manizha Bakhtari过去职业道路的回顾与阿富汗如今女孩只能在家进行系我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当阿富汗的女性能够作为政府权力的象征者进行政治博弈,发表政治改革意愿,实现自身职业与才华思想的抱负否成为“过去”,这片土地的人权与教育的丧失也将永远无法回溯。

还有对艺术和快乐的拒绝,对微笑、色彩与美丽的反对,那会是种什么样的社会?孩子们对自然与文化的好奇提问,因耳濡目染的管控与监视的强权力量而变成下意识的质疑——“你在拍什么?”。还有Kabul城市空间的溃烂,一种已然渗透四处的紧张氛围。地面散落的铁丝圈,遍布城市的所有角落,城市成为牢笼,一寸一步都在禁止与管控的戒备目光之中、一层层掩盖又脱落的政治人物的头像宣传海报、空无一人却整齐摆放的扶椅、满地散落的衣物与层层被敲碎的玻璃……这一幕幕都是民族文化的断裂、政治权力的非公正易主对人民的持续性甚至是永久性的伤害。这一桩桩正在发生在她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眼前,胆颤的心脏中与无法安眠的睡梦中的噩梦。

影片最后,作为阿富汗极富盛名的诗人,Manizha Bakhtari父亲的死亡,还有在欧洲礼堂对父亲诗歌的配乐演奏演出,分别呈现了阿富汗人民的故土与她们对生的尊严的双重丢失。哪怕站在距离家乡如此仅的地方,闻着熟悉的味道。阿富汗人民的流民叙事已然在国际组织对待阿富汗与塔利班问题的敷衍共识与摇摆态度种被波涛卷入水中,翻滚着却再也上不了岸。

《The Last Ambassador》剧照

“如果我们向绝望投降,阿富汗对我们来说还剩下什么?”哪怕以上种种正在发生,Manizha Bakhtari没有放弃,面对无法传来回音的无动于衷的死海,面对面前正如燃烧丛林般的故土,Manizha Bakhtari会说,如果她的受伤或死亡可以换来一些改变,她不会犹豫。也许缺乏国际帮助与共同抵制与谴责的国际认同,她所有的行为“都会是无用功。但这是我能做的,所以我要做,这让我有种我仍在尝试拯救丛林的感觉,而是否能够拯救就是另一个问题。”

02
Girls & Gods

导演:Arash T.Riahi & Verena Soltiz
国家:奥地利
片长:105min
世界首映

剧情简介

女性权利与宗教信仰是可以相容吗?女权运动组织FEMEN的领导人Inna Shevchenko多年来一直在为废除宗教而斗争,极具煽动性的示威活动已然成为她斗争的日常。但在《Grils&Gods》中,她选择了一种新策略:对话。从哥本哈根到纽约,她会见了女性活动家、牧师、拉比、领拜者(imams)、神学家和无神论者。既是Inna仍然对所有宗教机构持批评态度,但她与宗教界的女性们展开了深入而坦诚的对话,并直面宗教女权主义者的两难处境。

影评内容

这是一幅庞大的女性群体肖像,以嘹亮的声音与坚定的思想彰显每位个体独特的色彩。本片从西方主流与多元的宗教文化角度讨论一个核心的问题——“女性权利与宗教信仰是可以相容吗?”。导演Arash T.Riahi与Verena Soltiz的这部纪录片作品便是跟随来自乌克兰的女权组织的发起人Inna Shevchenko,从她无数段激昂肯定的演讲中,从她跨越欧美大陆与不同宗教的信仰者与不同姿态与主张的女性主义活动家之间的对话中,共同构建出也许能够回答以上问题的答案。大量的以个人生活经验为圆心的发散主张,对神学观念的解读以及对女性权益/女性赋能/女性能动性的个人定义的倾听,在不断切换的地点、说话的脸庞、不同的语言、在倾听时专注,在表达时坚定的眼神中成为当代个体女性主义思想的又一次盛大的游行。无论观众站在何方,拥抱任何群体与社会,任何女性解放纲领中对女性内部的矛盾与差异的讨论都是必须且至关重要的。

《Girls & Gods》剧照

影片的线索人物Inna Shevchenko所持有的“废除宗教”与将女性权益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宗教来崇拜的讽刺意图与颠覆性已昭然若揭,哪怕仅仅只通过影片开头的几分钟。Inna认为宗教思想中对女性的各种压迫与身体迫害是无法消除的。于是在开篇神圣音乐的渲染下,观众被置身于有着圣经壁画的圣殿内壁前,形如子宫切面的装饰物像圣器一样被放置在环形建筑的两侧,并围绕着正中间的巨大阴唇装置雕塑摆开。对女性性器官与生殖器的簇拥与展示几乎传递出一种对信仰中神圣之物的崇拜。而代表着观察、明晰的理性与真理的眼睛被置于通往阴道的阴唇的正中央。Inna以如此颠覆性、挑战与挑衅的姿态对所有神学中的厌女现象进行无差别的质疑、否认。

“我对所有一神论宗教持怀疑态度,因为所有的神,他们的神,都是男性。女性的身体被认为是不洁的,女性的灵魂则是有罪的……如果上帝都是男性,那么男性就是上帝……女性的古兰经就等同于一本空白的书,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一节是不反女性的。”

而在发声、传播与行动并呼唤行动之外,影片纪录下Inna的一次全新的旅程:她与欧美多个地区与国家的宗教女权主义者的对话。旅途最初的念头似乎诞生于一次在德国柏林举办的流亡的女性主义者间的对话,她们讨论在西方社会更为广泛讨论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Liberal feminism)、激进女权主义(Radical feminism)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Socialiste feminism)之外,未被充分讨论的后殖民/解殖女权主义(postcolonial feminisme)。她们注意到因文化、距离与宗教观念的差距而被忽略了的穆斯林教与犹太教女性的生存现状,使得这些群体女性的个体思想仍缺少被表达与被讨论的状态。在进行自我反思后,她们划清贬低的成见与延迟的批判目光之间的差异。在Modern Geaisha的一段富有情绪与律动感的诗歌饶舌的行为艺术展示后(诗歌饶舌《Take it off now》),Inna与十多位女性展开对话,她们的宗教主张与女性主义姿态各异,但都与宗教女权主义运动相关的个人或团体的实践密切相关。

《Girls & Gods》剧照

天主教女性与反堕胎法案

来自美国华盛顿DC反堕胎游行活动的对峙声音是Inna与队伍中亲生命的反堕胎支持者的争锋相对,也是同为进步派天主教组织的Catholics for Choice(简称CFC)与Feminists Choosing Life of New York(FCLNY)观念的南辕北辙。前者主张个人良知和宗教信仰相结合,支持女性堕胎权、性健康与生殖自由。而后者最常呐喊的口号却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不需要通过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来获得自由。”。FCLNY是一个既反对堕胎又认同女性权利的边缘交叉群体,该组织成员相信生命从受孕开始,因此反对堕胎,希望通过教育、法律改革、公共讨论影响推动孕妇支持与儿童福利,让女性无需在“孩子”与“事业”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此外她们还主张反堕胎也是在保护因性别不平等而多数被选择终止妊娠的女胎。然而CFC的主席Jamie L.Manson则从宗教自由与人权自由的角度反驳美国目前将天主教神学思想编入公民宪法的现状。这一举动实际上便是让所有美国公民都被某一特定群体的宗教信仰所压抑。Jamie还提到实际上女性怀孕的整个过程比流产要危险的多,生育比流产更危险。所以强迫女性一定要生育而没有流产的可能,实际上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性别暴力。

CFC和FCLNY各抒己见站在“支持”与“反对”天主教反堕胎法案二元分化的天平两端,然而同样处于美国纽约的犹太导游Frieda Vizel与进步犹太教女权作家Avigayil Halpern对于犹太教的不同态度,则将二元对立的框架转变成一种话语权与诠释空间的争夺。

犹太教女性固化的限制空间

位于纽约偏远街区的哈西德犹太社区的犹太群体,为抵抗美国多元文化对犹太文化的同化,便加强在社区内部建立更加稳固的文化习俗观念与权力阶层。其中对女性穿着的“得体要求”与生育功能的干涉,或控制,甚至自由婚恋受限而保存至今的媒人体系,都与主流新新自由主义女权要求社会消除性别分工的主张背道而驰。Frieda Vizel不否认犹太教律法与宗教伦理教规对女性的限制,但仍以“限制的对立面似乎是选择,但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世俗的概念。选择本质就是给犯错与后悔机会”的主张肯定着犹太教对稳固社群的实际意义。

然而作为美国犹太思想家、作家的Avigayil Halpern以主张宗教文本应接受女权主义的重新解读的倡议而闻名。她认为传统犹太律法和神学由男性主导的历史以历经太久的岁月,其中缺少通过女性/酷儿视角重新诠释的尝试,这类尝试即指讨论女性、酷儿与边缘群体在犹太宗教体系中的位置。另一个层面,哪怕站在进步犹太女权主义的角度,现实生活中犹太教义对女性的压迫现实均被Abigayil Halpern解释为是当权政权或结构系统本身对宗教文本的一种解读与工具化利用。所以犹太教并不是Avigayil狙击的目标,而是她再发现并在内部进行再革命的基础。宗教教条在血肉上勒出的道道血痕,在她眼中是一种男权社会的误读,是后天错误的引导,而非信仰本身的错误与残忍。

伊斯兰教女性复杂的认同机制

类似的误读、误解主张以及个人对“限制”概念的再定义在当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群体中很为常见。正如《巴黎我爱你》(2006)中由Gurinder Chadha指导的短片《Quais de Seine》所呈现的选择戴头巾的女性不一定是被强迫的也有极大的可能是相信自我受到神谕后的积极行为,以及女性个体对头巾所象征的含义与自我主体性的再赋含情况。

对于主动接受神谕的穆斯林女性,Inna引用摩洛哥裔比利时宗教史教授Leila Tauil在公开分享会上所谈及的无论伊斯兰教妇女是否“主动/自愿”佩戴头巾,头巾(hijab)在漫长历史中所累积承载的自由的女性与奴隶女性的歧视性划分是无法被消除的。

但个体不断宣称头巾让她摆脱了社会压力,摆脱了西方女性在性解放后被卡住的与男性权力调情的暧昧姿态的声音也无妨让人忽视。在Inna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柏林记者与活动家Lauren Booth激烈的辩论中,Lauren有着相同的观点。她表示穿hijab才是规避男性凝视的方式,一种属于她的抵抗的方式,一种获得自由与感到自信的方式。因为她们甚至不需要思考身体被他人凝视的忧虑,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赋能。Laurent也如几乎所有宗教女权主义者一样重申宗教教义被当代资本社会与政治利益集团挪用并错误解读的“事实”。“神圣先知本人从未殴打过妇女,也从未对妇女不敬,这就是穆斯林的榜样。”

辩论的谈话陷入僵局,因主体认知而合理化的存在是无法向他人言语屈服的。这既是认知理解的不同,也是人格尊严的展示。于是拥抱总在最后代替争输赢与定对错。

但Inna的态度仍是坚决明显的,她是影片的线索人物,更是影片话语的最终掌控者。她借伊朗记者与活动家Masih Alinejad说出伊斯兰教女性穿着Hijab是如何无法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与女性主义共存,为何打破这些从七世纪延续至今的陈规会是迫切被需要的激进姿态。“西方人无法理解为何穆斯林的女性脱掉Hijab或在街道歌唱会对抵抗集权或军阀政府有着那么强大的力量。宗教独裁者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写在其他女人的身体上,所以一旦我们控制了自己的身体,他们就会感到动摇。从七世纪以来便如此。”

《Girls & Gods》剧照

面对对话后留下的差异、僵局与疑惑,Inna还在寻找答案。她与法国巴黎撰写《女性圣经》的神学家作者们,讨论是否能在宗教语境内创造一种与上帝超越唯一“父性关系”的可能,并交换个人对“诠释”“理解”的自由的定义。

法国漫画家Coco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外,用被污名化的女性身体作为她漫画中的关键元素,以讽刺的笔触不断“亵渎”神明。重新讲述文字与诗词、以歌唱或舞蹈表达。创造的力量与激进的行动共同组成当代女权主义者争斗与改变的道路。后者可以系统或庞大如以反抗普京政权下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政治活动家Nadya Tolokonnikova为代表的女性活动组织Pussy Riot, 也可以小至女性在手肘处的精细纹身。改变女性地位以及改变一神教中对女性的看法并不是小改动,实际上影片本身就是一场重大的革命。

《Girls & Gods》剧照

这部时长仅一百分钟的纪实影片所包含的意志与表达数不清说不尽,因为其中的女性们的故事与她们的思想也从未停止生长。但从叙事结构与谈话的脉络上观察,我们会很明晰地会发现众多对话和辩论间细致的逻辑与联系较少,仅是围绕和宗教女权主义对话开展的发散叙事。而由源于女性艺术创作风格的迥异与想从短视频形式承接而来的情感煽动性的试听语言与Slay精致美学风格,影片多文化语境内的犀利对话与陡然出现的艺术展示片段也时常呈现分裂的状态。

《Girls & Gods》导演在CPH:DOC

也许异质才是本片最大的特点,让每个女性个体都有表达的自由与抗争的权力自由的空间,亦是这部影片不沦于一般政治煽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