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第六日:阿萨亚斯的普京幻象和舒芙蕾的坍塌

电影节的第六天是人头攒动的周日。今日的焦点人物是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导演的新作《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该片目前在ICS场刊评分2.94,与大热的《弗兰肯斯坦》不相上下,这部改编自瑞士-意大利籍作家朱利亚诺·达·恩波利同名小说的政治电影似乎赢得了一些人的青睐。与此同时,地平线单元备受期待的《舒芙蕾》剧情寡淡,反响平平,与非竞赛单元的《网球大师》相比,后者以对生活和成长的细腻描绘收获了更多赞可。

记者 陆泫龙

主竞赛单元

《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

LE MAGE DU KREMLIN (THE WIZARD OF THE KREMILN)

导演: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编剧: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 埃马纽埃尔·卡雷尔
主演: 保罗·达诺 / 裘德·洛 / 艾丽西亚·维坎德 / 汤姆·斯图里奇 / 杰弗里·怀特
类型: 剧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这个自由却又充满混乱的新世界里,年轻艺术家出身的电视制片人瓦迪姆-巴拉诺夫意外地成为了前克格勃(FSB)成员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的私人医生。

短评

欧美《战狼2》,史诗级的给欧美观众拍的自娱自乐电影。开头写了改编自小说,角色名纯属虚构,之后又用入魔的精力模仿普京。本是设定在俄罗斯,但为了方便,所有演员保持着自己的口音说英语。琼德洛扮演的普京,一口英式口音,漂个头发,抿个小嘴就出来演了,连口音都懒得改。如果抛开语言问题,剧情的漏洞百出到成为行为艺术,谈论政治的内容像是高中刚学了一年政治马上就出来写剧本,角度完全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大刻板印象合集,幼稚可笑到已经加入金酸梅终极保护名单。这种电影出现在威尼斯主竞赛是可悲又可怜。

0/5——侦探锌

阿萨亚斯因乌克兰问题的一次投机之作,但其野心在于企图梳理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联邦权力核心的运作方式:从苏联解体到普京夺权,从车臣战争到栗子花革命,从索契冬奥会到克里米亚事件,多章节的叙述堆满了政治的算计,却缺乏人物的闪光和记忆深刻的情节,整体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所谓“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这一角色的挖掘更是寥寥无几,甚至看完也无法理解他如何一步步走向高位,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保罗·达诺完全无法适应这个角色,以及全英阵容的演出所带来的膈应效应。

3/5——陆泫龙

《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EIN

导演: 吉尔莫·德尔·托罗
编剧: 吉尔莫·德尔·托罗
主演: 奥斯卡·伊萨克 /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 米娅·高斯 / 费利克斯·卡默雷尔 / 拉尔夫·伊内森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墨西哥 / 美国

内容简介

这是玛丽·雪莱经典故事的改编,讲述了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一位才华横溢却自负的科学家,在一次可怖的实验中创造出生命,却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那位悲剧性造物的共同毁灭。

短评

《弗兰肯斯坦》绝对是今年的奥斯卡热门之一。行云流水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叙事,登峰造极的美术,将原著翻拍得引人入胜:充满哥特风的置景,神秘的科学计划,人类与怪物的彼此交映,在交叉叙述的蒙太奇中把善与恶、生与死、灵与肉的旨归科幻寓言式地呈现出来,触目惊心却又动容至极。伊萨克将科学怪人这一疯魔形象演得活灵活现,有望角逐威尼斯最佳男演员。

5/5——陆泫龙

非竞赛单元

《网球大师》

IL MAESTRO (MY TENNIS MAESTRO)

导演: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编剧: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卢多维卡·兰波尔迪
主演: 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 / 瓦伦蒂娜·贝莱 / 保罗·布里古力亚 / 朵拉·罗马诺 / 基娅拉·巴瑟尔曼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意大利

内容简介

一位青少年网球天才挣扎于父亲的期望,同时与他的教练踏上了一场改变人生的意大利海岸训练之旅。这位教练曾是冠军,后来迷失了方向。

短评

在威尼斯看到好看好哭的意大利电影很难得。这部非竞赛作品深情而富有人性,既关注生活中细微的快乐,也充满了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那些散落的宝贵片段如何拼凑出人生的多面性。一个小男孩踏入国家级的网球比赛,遇见了一位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落魄的网球大师。通过他,男孩意识到,生活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僵硬的网球规则,更在于那无边无际的广阔情感、美好与喜悦。

3.5/5 ——侦探锌

地平线单元

《我们的最后一年》

(UN ANNO DI SCUOLA (A YEAR OF SCHOOL)

导演: 劳拉·萨玛妮
编剧: 劳拉·萨玛妮 / Elisa Dondi
主演: Stella Wendick / Giacomo Covi / Pietro Giustolisi / Samuel Volturno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内容简介

高中最后一年,在一个只有男生的班级里,三个朋友 Antero、Pasini 和 Mitis 的生活因为一个瑞典女孩 Fred 的到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弗雷德热情奔放、勇敢无畏,激发了三人的欲望,考验着他们的友谊。

短评

一个简单可爱的高中恋爱小故事,洋溢着青春荷尔蒙和蹦迪狂欢的喜悦,全片闪耀着导演独特的绝佳音乐品味。

3/5——侦探锌

《舒芙蕾》

THE SOUFFLEUR

导演: 加斯顿·索尔尼基
编剧: 朱莉娅·尼曼 / Guido Segal / 加斯顿·索尔尼基
主演: 威廉·达福 / 加斯顿·索尔尼基 / Stéphanie Argerich / Lilly Senn / Camille Clai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阿根廷 / 奥地利

内容简介

卢修斯-格兰茨是维也纳一家资深酒店的经理,为了挽救自己心爱的酒店,他与心怀叵测的房地产商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斗争。

短评

片长只有一个小时左右,但叙事角度和结构都清奇到苍白无力,为了文艺而文艺,让人感觉过了十个小时般的煎熬。威廉达福扮演一位爱自己工作的酒店总管,但由于外界原因必须对这个朝夕相处多年的地方进行告别。出现了多名旅客以及工作人员,电影讲了他们围绕酒店的故事,但无章法与联系,导演只想炫他的风格。

0.25/5 ——侦探锌

洲际本可以直接打钱,却非要把它拍成一部电影。

2/5——陆泫龙

《被遗忘的树之歌》

SONGS OF FORGOTTEN TREES

导演: 阿努帕纳·罗伊
编剧: 阿努帕纳·罗伊
主演: Sumi Baghel / Ravi Mann / Pritam Pilania / Naaz Shaikh / Bhushan Shimp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内容简介

孟买的一名外来女演员将自己的公寓转租给了一名公司职员。尽管背景不同,两位女性却在室友之外建立了意想不到的联系。

短评

初看片名和导演的名字,甚至让人联想到萨蒂亚吉特·雷伊的《大树之歌》,心想是不是有什么致敬?实际上两者无甚关联。不过这片子也是难得的没有体现印度阶级和保守思想的印度电影,即是说这部电影换做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演员拍摄都是可行的。也正是因此,我们得以跟随导演进入原本很难被观照的“去地域化”的某些印度女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窥见不一样的印度女性。而我们之所以这么想,也是因为东方的东方主义。导演截取这样一个生活片段,聚焦这样一段朦胧的关系,或许也是为了削弱西方的东方主义。尽管(新)导演想要跳脱出传统的印度和印度电影,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如此体量的故事切片不太适合做一个长片。好在影片长度只有七十来分钟。着力点太小,就会约束观影人群,而对这个片子感兴趣(能感同身受)的注定就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娓娓道来的叙事、关注的切入点和对情绪的充分展示,体现了这个新导演的片子被选入竞赛单元是有迹可循的。

3/5——糸文

威尼斯日

《潟湖》

Lagūna

导演: 沙鲁纳斯·巴塔斯
编剧: 沙鲁纳斯·巴塔斯 / Geoffroy Grison
主演: 伊娜·玛丽亚·巴泰特 / 沙鲁纳斯·巴塔斯 / Una Marija Bartaite / Bryan Ordonez Ruiz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立陶宛

内容简介

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在伊娜-玛丽亚过早去世的家乡,她的父亲和妹妹尤娜踏上了追寻玛丽亚足迹的旅程。在那里,在红树林非凡而坚韧的自然环境中,在飓风肆虐却又不断重生的拉古纳,他们开始了温柔的悲伤之旅。本片导演沙鲁纳斯-巴塔斯(Sharunas Bartas)将自己的情感赤裸裸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生命和大自然的自然循环中重获新生。

短评

故事通过已故大女儿的回忆录像徐徐展开,围绕生死进行探讨。然而在富有生命气息的墨西哥小岛上,在充满了红树林、沼泽、野草、蜥蜴的地方,导演却把景色和故事拍的如此平淡和寻常,丝毫看不出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充满野性的文化,令人失望至极。此外,影片的中心主旨,即死亡和生命的哲学探讨,皆由父亲和小女儿的对话展开。然而影片当中,身兼导演、编剧和演员的父亲,和女儿的互动却充满尴尬和满满的说教味,影片中有大量意义不明的对白,和矫揉造作的镜头。在感叹小女儿天真无邪的同时,也会为她在片中摆出刻意的姿势而感到遗憾。

1/5——木子

《叛逆者马勒》

 Louis Malle, Le Révolté

导演: Claire Duguet
主演: 路易·马勒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内容简介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驱者,路易・马勒既反叛又不拘一格,难以被类型或风格所界定。自由与独立始终是他创作的核心准则,而驱动他的,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以及对童年及其创伤的执着关注。
他的电影之所以引发诸多争议,恰恰因为凭借《情人们》、《烈火焚心》、《好奇心》与《拉孔布・吕西安》等作品,他精准捕捉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核 —— 那正是法国社会的精神风貌、社会变迁、民俗传统与潜藏的阴影。
他在美国十年的旅居经历,让他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人,并得以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实现自我风格的重塑。回到法国后,他执导了《再见,孩子们》,这部影片浸润着他个人的过往经历,也为他的职业生涯画上了辉煌的顶点。正如路易・马勒本人所言,他的人生便是其作品的写照:浪漫而激荡。

短评

通过路易·马勒本人的口述回顾了其生平及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和作品,对理解这位始终谦逊的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有一定帮助。

3/5——陆泫龙

《错爱人生曲》

DAMNED IF YOU DO, DAMNED IF YOU DON’T 

导演: 吉安尼·迪·格雷格里奥
编剧: 吉安尼·迪·格雷格里奥 / 马可·佩特内罗
主演: 吉安尼·迪·格雷格里奥 / 葛丽泰·斯卡拉诺 / 汤姆·弗拉席亚 / Anna Losano / Pietro Serpi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内容简介

一位七十多岁的教授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份体面的养老金,朋友们一起谈笑风生,还有一位女士陪伴他度过美好时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惬意的生活中,直到婚姻出现危机的女儿和两个孙子的到来,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评

非常好莱坞式的剧本,家庭片,有一个happy ending。困境的产生和解除都无甚新意,也很难有新意。作为东亚人实在无法对其产生类似于看山田洋次《家族之苦》那类片子的感受。西方有些人的独立和个体意识,在自身并不全然是一致的,尤其是处在家庭中,自私的女儿,自以为是的女婿,他们一方面追求独立,但另一方面对家人又毫无边界感,理所当然去索取,给对方造成困扰。这也是他们的矛盾之处。简单来说,好处都让他们占了。

3/5——糸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