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糸文
本届柏林电影节不少题材都聚焦于女性,本篇将聚焦于来自主竞赛单元灵媒题材的阿根廷影片《音讯》,视点单元的比利时女性法庭片《我们相信你》,全景单元讲述色情电话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来电救助土耳其地震被困青年的影片《知心朋友》,以及来自新生代青年单元的希腊版”跨掉的一代“《我向你发誓》。
电影相关信息及评价可阅读下列影评。
音讯 El Mensaje

导演: 伊万·冯德 IVÁN FUND
制片国家/地区: 阿根廷 / 西班牙
片长: 91 min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拥有与动物交流的天赋,她的监护人想让她作为宠物灵媒提供咨询服务,以谋生。他们角色划分清晰:女人米里亚姆(Myriam)负责解读女孩阿尼卡(Anika)收到的信息,而米里亚姆的搭档罗杰(Roger)负责协商每笔交易的价格和收账。在阿根廷乡村尘土飞扬的道路上,超自然现象并不被重视,投机取巧的成年人会尽可能地赚钱。这三人不同寻常的旅程还会去到阿尼卡的母亲身边,后者被送进精神病院,和家里所有的女人一样,似乎拥有同样的天赋。随着旅程的展开,很明显,小阿尼卡是给成年人带来安慰的人。
起初你会以为小女孩只是被当做一个挣钱的工具,甚至只是一个掩人耳目博得信任的门面,因为她直接发言的机会很少。你甚至会质疑这两个监护人的正当性,和小女孩真实的关系。但慢慢的,你会感受到一种默默的温情。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多,但是随着一起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隔阂似乎不攻自破。其实小女孩和那些宠物一样,都是在监护人的看护下成长,或许宠物不说话或不被理解更多是因为和人类存在天然的壁垒,但至少相似的是,小女孩和两个监护人无法交流也是因为离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将是理解影片的关键。而小女孩作为一个宠物灵媒(一个非常巧妙的设定),便可以借由这个身份诉说很多平常所不能表达和倾诉的事情,那些看似宠物经历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她自己所经历的呢?而这对男女之所以也郁郁寡欢,正是因为小女孩那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母亲,他们就像患了心病。影片的结尾出人意料,在长达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平淡、微微的酸楚之后,再次借由小女孩的传达带来了最治愈的话。所以故事梗概才会说,无论是魔法还是骗局,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服务是真实的,没有人是孤独的。
这部一路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向我们驶来的感人的公路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纯真是一种财富。黑白影调的选择或是为了让观众更加专注人物们的内心世界,而不要受缤纷多彩的外部世界影响。
相信你 On vous croit

导演: 阿诺·杜菲 ARNAUD DUFEYS /
夏洛特·德维莱尔斯 CHARLOTTE DEVILLERS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片长: 78 min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争夺孩子监护权的故事。这一天,爱丽丝(Alice)站在法官面前,深知不容有丝毫差错。她必须为她的孩子们挺身而出,因为她的监护权正受到质疑。她能否在为时已晚之前保护他们免受父亲的伤害?
争夺孩子监护权的故事并不鲜见,本片也没有特别值得称道之处。但是这样的主题仍旧值得再次被探讨和展示。众所周知,不论愿不愿意承认,孩子作为一个联结父母组成家庭的纽带,正如我们不难想见的,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事情。比如父母俩人之间的怨气。这是万千家长忽视,甚至将许多事情自认为理所当然而造成的问题。
不仅仅是家长,在这部影片里,导演还着重强调了司法人员对孩子本身无情的漠视。不论是针对小孩的司法程序的不合理性,还是辩护人自以为是的傲慢,小孩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总是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信任。而这种大人的傲慢和无理,以及冰冷的缺乏人性的程序的傲慢和无理,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小孩。大人总是觉得小孩只有“人形”,尚未成形“人性”,这就是忽视的来源。
影片几乎2/3的篇幅都聚焦在斗室之内的庭审上,主要的戏剧冲突就是来自两方的辩词。所以在这样的单一场景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那种对峙、迫切和情感?首先演员对于高强度台词的演绎是该篇幅最重要的支撑,饰演爱丽丝的演员将母亲的爱恨、矛盾、急躁和勇敢演绎得入木三分。其次,导演选择使用4:3这样的窄小画幅来呈现整个作品,也是为了表现出一种针锋相对逼仄到无处可逃的氛围。不过,影片在庭审片段的分镜,指向性尤其明显,这很难说是好是坏,是否有更好的摄影和分镜也无从知晓,毕竟导演很明确地做出了自己的表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由一男一女两位导演共同创作,相信女性导演的加入是使得这部影片发挥出它本该有的力量的关键。
知心朋友 Confidante

导演: 查拉·赞基尔吉 Cagla Zencirci/
纪尧姆·乔瓦内蒂 Guillaume Giovanetti
制片国家/地区: 土耳其 / 卢森堡 / 法国
片长: 1h16
该影片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在1999年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化名阿尔祖(Arzu)的四十岁的萨比哈(Sabiha)在一家色情电话中心工作。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伊斯坦布尔时,一位早先与她交谈过的少年打电话给她,恳求她把他从瓦砾中救出来。她知道该给谁打电话……但冒着生命危险。
影片开头一段女主通过电话与客户的嬉戏就直接交代了她的工作性质,有点像是远程的“织女”(相对于日本的“牛郎”而言),但会更加露骨,18禁的那种。所以在电话中,这些“织女”会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甚至会占据主导地位,就像技术高超的性工作者。同时,可想而知,这种交流诉诸非常具象的想象力,对双方都是,而且这方面的从业者,譬如女主阿尔祖,必须能够放得开,即便她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是另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家庭。这些接电话的女人各式各样,甚至有些比较年迈,而她们面对的客户自然也各式各样。所以她们采用的都是“艺名”,阿尔祖并非女主她自己,而是她扮演的角色。
电话就这样一通一通打过来,在阿尔祖高超的挑逗下,每个男人最后都能够满足地挂断电话,其中就有后来地震中受灾的少年。观影过程中不禁疑问,这样接打电话的情节怎么撑起全片一个小时十六分钟,尽管它并不长,即便我们会猜想年轻人如何向她求助,她如何安慰劝解,想尽办法,但这也不足以让观众不会觉得太无聊。戏剧冲突怎么展现,编剧如何打破常规期待呢?创作者自然想到可以从“各式各样”的客户中去做文章,大做文章。柏林官网故事梗概中还有一句,“萨比哈(阿尔祖)只能想到一种解决方案。她打了个电话,没有意识到这将使她陷入无法控制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开头所说的,冒着生命危险。
有人可能会疑惑少年为什么不直接给警察或消防等人打电话,或者自己的家人?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的地震到底有多严重。据了解,“该次地震使土耳其全国供电系统一度瘫痪,连首都安卡拉也前后停电达4个多小时,许多地方通讯网络遭到严重破坏,安卡拉通往伊斯坦布尔的公路多处出现裂陷,有些桥梁断裂。这一切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地震发生后二十几个小时土耳其的救援部门仍无法与某些重灾区取得联系,救灾物资和器材无法及时运送到受灾严重的地点。夜幕降临了,但还有不少人被埋在钢筋水泥楼板和墙体下面等待救援,人们很难想象他们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连总理埃杰维特也只得祈求真主保佑他们。”(来源于网络)
所以,少年给女主打电话是能够说得通的,而且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其实更多是陪伴和鼓励。必须一提的是阿尔祖本身就是一个母亲,孩子跟少年差不多大。在通话过程中观众能够明显感觉到少年的恐慌无助,这样的小男孩首先想到的人当然是像母亲一样的阿尔祖。而任谁在接到这样一个求助电话之后都不可能袖手旁观,于是她不得不动用自己的“人脉”,却没想到这么危险。女主作为一个接线员把所有人都串了起来,只是因为这些该死的男人都要跟女人调情。
我向你发誓 Our Wildest Days

导演: 瓦西里斯·可卡托斯 Vasilis Kekatos
制片国家/地区: 希腊 / 法国
片长: 1h44
该片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当克洛伊(Chloe)发现自己无家可归时,她决定离开雅典,前往希腊另一边和姐姐一起生活。在路上,她偶然遇到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开着房车在希腊四处游荡,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边缘的人们。
克洛伊立刻被这个团体的理想和非传统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并加入了他们,彻底放弃了自己有缺陷的家庭。在与这个团体一起旅行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她的国家和她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方面。她了解到关心他人和被关心的感觉,以及拥有一个自己选择的家庭,和为了不失去他们,自己可能需要做出多少牺牲。她学习了新部落的仪式,找到了爱,感到过失望,经历了恐惧、饥饿、危险和自由。克洛伊在疯狂的反叛之路上迈进真正的成年,并意识到只有当自己不孤单时,痛苦才会减少。
影片所展现出来的这群年轻人的形象并没有故事梗概所描述的那样好。他们本质上在干着违法犯罪的事情,为所欲为,目的不过是为了逃避自己的困境,可能来源于家庭,或者社会。就像片中的一个场景,几个女孩探索着一片废墟,他们到此前为止的人生就是一片废墟。虽说这废墟主要是大人造成的,但这不是他们逃避问题,尤其是以此为借口违法犯罪的理由。尤其是他们甚至伤害了一个为了孩子辛勤工作的人,将之洗劫一空。在那一刻,他们的很多借口或理由或伤痛被他们自己的逾矩行为消解了意义,只让人觉得唏嘘。
或许影片的意义更多在于展示这样一种群体,新世纪的“垮掉的一代”。但是正如步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文化艺术都在不同程度地倒退,这些年轻人也远远无法与上个世纪真正的“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哪怕他们都很随心所欲疲惫不堪。所以,称他们为“新世纪的垮掉的一代”,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如若不然,便是对杰克·凯鲁亚克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