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很高兴邀请到了荣获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并且前段时间在院线公映的影片《但愿人长久》的秦天导演接受耐观影的专访。
《但愿人长久》
Moonlight Sisters

编剧: 秦天
主演: 徐海鹏 / 练雅佳 / 洪诗涵 / 杨文 / 张长敏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内容简介
成都,重阳节。夏婵梦见自己从高楼之上一跃而下。嘈杂的城市,简陋的违建房里,她似乎只能听到自己和腹中生命的心跳声。数年后的一个夏天,脱胎换骨的她一如既往推杯换盏。拿着她照片的12岁女孩夏小芒,从远方来。夏婵的态度多变,令小芒无所适从。直到她认识了刚刚成年的女孩蒋爱,为她打开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炎热的夏天,事情变得剧烈起来,而康桂珍的出现,预示着这个夏天的结束。
导演简介

秦天,80后,成都人。经济学学士学位。2017年,作为导演完成第一个公益故事广告片,进入广告行业。此后五年间,尝试并完成多部原创故事短片的摄制。2022年,完成首部电影长片《但愿人长久》。
采访/撰文:齐马不很蓝
嘉宾:秦天
耐观影:首先我想请问一下导演,因为您并不是电影专业出身,而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所以我很好奇导演当初为什么想要投入到电影行业当中呢?
秦天:首先我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我觉得那个时候能看到一些在我的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之外的其他语境下,或其他的历史、环境之下讲述的人的故事,通过电影,在娱乐的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教育视角吧。我感觉我的成长也是受电影教育的,它也是一个很好的父母或者老师的角色,所以我对它是有一个天然情感的。
再到我上大学可能又强化了这个眼光吧。我有新的发现,并且想要描述把我所理解的、看到的东西做表达。那个时候表达就有太多种方式了,可以写书,但其实我最开始不太爱看书,或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所以后来电影也成为了一个我阅读世界很好的通道。当我看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电影,我才发现客体的关系又会有一些不同,就感觉整个影像的魅力被放大了好多倍。它是需要理性、感性,还有很重要的知性共同组成的一种表达方式。
耐观影:您为什么要把本片的故事背景包括取景地都设置在成都,据了解您的家乡也是在成都,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秦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生长在成都。从我记事开始,我的少年时期一直伴随着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我觉得是既融合又并行的两条线。我对它的感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从熟悉到逐渐陌生化又到熟悉的过程。包括大学我之前想考出去,但是没有成功,所以我又回到成都念大学了。念完大学之后我又选择留在成都生活和筹备电影。
我觉得从你首作的选择开始,现实空间的选择可能对你来说更熟悉的地方是更有利的。你更好把握,更能嗅到它的气味,体感到它的变化,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有距离的观察的一个结果。另外一个角度是我也没有大的迁徙的经验,也没有完成个体城市化进程的动作,没有足够的土地经验,所以我只能去调研,采访,观察。在那之后我发现了在我周遭,在城市里有许多人,他们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去可以迅速的、成功的完成自己的城市化进程,而是还在想办法,还在奋斗,目标是很清晰的。这个过程就像片里的女主人公一样,所有的奋斗都是希望可以把下一代彻底的完成身份的转化吧。
耐观影:本片当中有非常多优秀的成熟演员和小演员,导演是如何与她们展开合作的?也可以聊一聊您在塑造角色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
秦天:以前我看很多香港电影,在香港那个环境里,其实你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悠悠的做艺术创作,去挨个儿选演员,那个地方又很小,人就只有这么多,演员就只有这么多。通常他们可能决定确定几个比较大的主演,很多配角他们都会选一些很有特点的,很有灵气的来配合出演。而这个选择,当时我有记住一个他们分享的观点,比起她可不可以塑造这个角色来说,更重要的是她像不像这个角色。我后来理解,这个像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外型,也关于她整个的气质,以及在遇到事情的反应和表述上。
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在香港,台湾包括新加坡,我有所了解,他们很多演员平常是有一个其他的工作来谋生的。演戏可能出自于某一种爱好或者天分,光靠表演是不太能够生存的。所以就迫使他们会做其他的工作,而我认为这些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或者说能够让一个角色变得鲜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他是有别的生活感受的,而不是每天只是在表演训练里面去重复想象。所以我选择了一位非常有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女主演,然后也依照小朋友的一些特质进行了角色上的调整,来始终尽量保持一种生动,也就是一种真实。演员们本身,我是说她们自己这个人本身,都很有魅力。
耐观影:本片的摄影也非常出色,片中有大量颇具意味的固定镜头、很多光线设计也是非常的巧妙动人,导演当初是作何考虑?并且是如何与摄导合作交流的?
秦天:最早其实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基本上完成了七成到八成,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们不需要拍一个没有毛病的,完美的东西,我们只需要把我们最特别的,最想拍到的东西拍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最早我确实不太想再把城市简单的只是作为一个电影背景去搁置。因为我看过太多真正的故事,人物的状态或者生活方式你好像放到哪里都成立,我关注的是城市化进程当中迁徙的人,我想到的一定是拍到一座具体的城市,所以我开始比较确认的是,我一定要把成都作为一个电影角色拍到电影当中,而不只是一个背景。不仅让当中的每一个人物之间产生关系,我也希望她们每一个人和这座城市有一层关系。
确定这个事情以后,成都空间的选择,我就在我大量熟悉的这个空间里面去做了一些挑选。首先是符合剧情的一些挑选,然后又在大量的备选里面去选择让我觉得跟我感受到的程度,和具备一个外来者眼光所看到的一个陌生程度的混合。关于摄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成都要作为一个角色拍进去的时候,我希望它的每一个画面,不管里面有没有人,或只是一个空镜,我都希望它是有一个形象的结构。第二点,也就是客观上决定了摄影机的位置和使用的焦段,因为摄影机都会变得比较远它才可以把一个更完整的结构给拍下来。那种生活在城市当中你附近目光之所及处的,肉眼可视的那种东西,我想做某一种还原或者凝视。所以它是从一个客观的搜集,然后到主观的挑选,再到客观的呈现的一个过程吧,就是这座城市的样貌。
耐观影:其实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尤其在大银幕看的时候,会注意到片中许多路人不经意间看镜头的“穿帮”现象,导演是如何看待这种自然真实地实景拍摄呢?
秦天:这种所谓的穿帮,我觉得是一种相对的讨论。假如说你是一个精致演绎,设计过的东西,那肯定是不能。但是丢开这个相对,你如果做的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偏写实方向的话,我觉得恰恰这种在强演绎性里面不会出现的东西,会在视觉效果或者体感上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的感觉,或者是强化了某种真实。
耐观影:导演为什么要在片中拍摄这么多美食和制作过程的特写镜头呢?
秦天:一个是我觉得成都人比较好吃,我在成都长大的氛围里面,别人说天大的事儿,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如果有,两顿肯定就解决了。像是这里的一种文化传统,大家都非常好吃,而且可以抵消很多事儿,扫去很多阴霾。我觉得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
一个是我认为是成都的这座城市的内容之一,也是在这里生活的人的生活内容之一;第二点是我觉得表达对家人的理解有很多方式,比如睡觉,但就算睡在一张床上,睡着了都是无意识的,各有各梦,同床异梦,你是一个进入自我的,不自知的过程,那只是一个旁观的视角。只有吃饭的时候,它是生动的,互动的,吃饭本来就是一家人连接的一个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又不可取代的东西。
耐观影:片中其实围绕着非常多写实的人物跟故事,导演当初在文本创作跟实景拍摄的时候,是如何把握画面和文本的真实性的?
秦天:故事和框架其实是虚构的,但是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个人经验,生活细节都是有出处的,很多的对象是在我做过的田野或者对谈里面所留存下来的,我觉得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又非常日常且感动我的东西。我把它放到了虚构的架子里面,去做一个人的情感以及人物动线的丰满和生动的补充。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很多都是素人,也采取了真实造景的方式,我也跟道具美术老师说,我们要用的所有道具都必须是用过的,不要用仓库里面新的,我们去借或者朋友那里可以提供的就尽量提供。我们整体消毒,但是一定不要用新的。有些贴身的东西可能都是演员自己的,她们就更熟悉,没有陌生感。整个场景主要的工作人员就尽量不进去,只让演员进入在里面休息,拍摄。空间都给她们慢慢去适应,熟悉作为一个家或者真实现实空间的存在。
— F I N —
排版:一一
版面编辑:坤元
文字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