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灰烬》专访:在日本的中国人活在孤独里

《灰烬》 Ashes

片名:灰烬
原名:灰煌
又名:Ashes/雲ゆくままに
导演:杨礼平
编剧:杨礼平
主演:Wan Kana マン·力ナ/松寄翔平
/入江崇史/渡辺超
上映:2024-10-29(东京电影节)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

策划:齐马不很蓝

录制:杨礼平&齐马不很蓝

剪辑/文案:齐马不很蓝

监制:小茗

导演简介

杨礼平,导演,编剧。毕业于日本映画大学,随后进入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映像研究科导演专业,跟随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清、诹访敦彦、盐田明彦学习。短片作品《Red Room》荣获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伦敦独立电影节最佳外语短片,短片作品《Gone with the Wind》荣获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Amazon Prime Video Take One大奖,为该奖项首位华人。短片作品「The Money」入围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展映,毕业作品《Ashes》入围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日本单元,为导演第一部长片作品,现作为独立导演从事各种电影制作活动。

导演杨礼平

采访/文字:齐马不很蓝


耐观影:杨礼平导演您好,很高兴您可以接受耐观影的本次专访,首先恭喜您的长片首作《灰烬》入围了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当代电影单元。

导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导演杨礼平。

耐观影:我想先请杨导可以简单地跟观众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大致剧情。

导演:好,这部影片它讲的是四个人的故事,一个是留学生女孩,一个是摄影师,一个是在日本工作的实习生。还有一个是工厂里面跟实习生一起住的老人,他们四个人彼此纠葛的一个故事。

耐观影:导演最早是为何想要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然后去讲述这些人的故事呢?

导演:因为我大学学的是纪录片,然后就一直对人跟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别感兴趣嘛。当时做这个电影是因为电影里面的一些故事是取材于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比如摄影师的原型是我国内的一个朋友,他总拿相机去记录他的女朋友、身边的朋友。对他来说,这种记录更像一种对生活艺术形式的探索,也是他对于自己情感的一种私密记录。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就把他作为原型,要了一些照片放到了影片里。然后留学生这个角色,就是电影里面美丽这个角色。它其实反映了我身边一些朋友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国外留学嘛,父母会催促他们去选择一些特定的学校或专业,让他们去读个研究生,或者毕业之后要他们回国啊,或者是催婚啊等等。然后还有一些就是说听到的一些故事,就是有一些国内的朋友通过中介来到日本这边打工。但现实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来了之后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是不一样的,我感觉这个也很有意思。中国人会骗中国人这样一个网上的段子,把这样一个角色设定也放到里面,也折射出了一些现实中的无奈和现实的问题。然后还有一些内容,其实是源自于我个人的一些困境,比如和家庭的关系,经济的压力,还有就是留学生肯定会有签证的问题,毕业之后要找工作啊,或者什么的,我就把这些经历凝聚成了四个角色这样子,然后就做了这样一部电影。

《灰烬》剧照

还有就是我觉得通过多一点的角色,它能够折射出一个当代的日本,日本它是一个挺孤独的地方,如果你来这边旅行,你会感觉日本很好,然后大家很有礼貌,东西也很好吃,很有活力。但如果你在这边生活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不是这样的,它很固化,然后它很孤独,这种在国外生活的孤独感,只有你真正到这边,融入他们的生活和社会,你才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你要去面对。特别是我们留学生,或者是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你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让自己去和解。当时觉得这就是我在毕业阶段最想讲的故事,所以就去拍了。

耐观影:然后我想问一下关于这部影片制作幕后方面的一些问题,本片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完成的一个创作周期大概是多久呢? 

导演:总共是三个月左右。我所读的学校是东京艺术大学,我们这个毕业作业的拍摄周期是学校严格规定好的。他有要求十月份开始你去做这个东西,一月份你要发表在学校,所以实际上我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学校会规定你的拍摄时间,我们这个专业有四个学生,然后预算也是一样的,那么学校就规定你们要在一样的条件下去做这个片子。实际你的拍摄现场只能有十二天的拍摄时间,每天必须在八个小时的拍摄时间以内。然后前期准备跟后期准备差不多都是一个月,剧本的话也是一个月,加起来是三个月十二天这个样子。所以从周期上来看,就是还是挺赶的。学校毕竟以教育为主嘛,在日本它很常见的就是超时拍摄。所以他作为国立学校,就鼓励大家八个小时之内就结束,不支持过度劳动。

《灰烬》剧照

耐观影:预算成本问题的话,因为其实我有了解到您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一部低成本制作嘛,然后我也了解到日本那边可能它的一个电影产业或者市场的创作资金可能确实有点不太乐观,您们创作毕设的时候,预算是学校提供还是有电影节基金之类的?

导演:我们因为是国立的学校,就是有一点比较好,学校会给钱,但是它是规定好的,就比如说制作费是一百四十万日币,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在六万五千人民币,然后剩下的一些钱是用来做摄影的二十万日币跟美术的四十万日币,就是规定好的,总的预算是在两百万日币就是九万人民币左右。然后如果说九万人民币你觉得不够,你去外面找钱,或者是自己补,这个是不允许的,学校是比较严格的。所以我们只能够在十二天以内拍完,只能用一百四十万日币的制作费,总预算在两百万日币以内。因为学校他要保证一个公平嘛,就是他四个导演给的预算每个人都是两百万日币,一共加起来是八百万日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版权,学校必须是完全掌控,所以他也不允许有其他资金进来。如果资金超过学校的话,那么版权归属就会出现问题。

《灰烬》剧照

耐观影:那我们回归到这部影片本身的讨论吧,关于片中的一些演员们,请问导演当时是如何确定的呢?

导演:其实本来是想去找一些专业的演员,然后因为预算也非常有限,我的制片又是日本人,所以首先中国演员这一部分就找起来特别困难,然后日本这边公司的话,如果直接联系事务所,它的价格就会很高。所以后面我就用了我以前有用过的演员,像入江、渡边,他们以前出演过我的短片,我有他们联系方式,所以跟他们一个是交流起来比较方便。第二个就是他们不太会去关注预算方面的东西,更多的是关注导演和剧本,所以聊下来之后,就以很低的价格出演我这部片子。然后演梦二那个角色松崎,他是我们艺大经常出演的一个演员,所以也比较好沟通,几乎用了自己原有的人脉。然后中国演员的话大多数都是素人,因为第一个就是说你在日本,你要找到中国籍的职业演员本来就很难,然后我们也没有预算从国内去请演员,光机票跟住宿我们都可能负担不起。又加上制作周期受限,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去网络征集了一下,然后定了一些演员,然后还有一些演员比如说KTV里面的老板,他其实是帮我们开车的司机大哥。然后工厂里面的演员是我的朋友,中餐厅的老板其实是朋友、公司的职员等等,就是能用的都用上了。

《灰烬》剧照

耐观影:本片当中结尾的设计其实也有大量的解读空间,您在结尾当中设置了火山喷发的这么一个情景,包括加上了影片当中少有的配乐,请问这样的设计您是有什么目的吗?

导演:我这个影片可能仔细看的观众会发现它第一场戏其实是从一片天空开始的,然后结尾也是在天空结束的,只是这片天空它被火山的烟雾给遮盖了。火山的爆发,它可能是一种情感或者是剧情高潮的宣泄,也或者是说它在探讨毁灭或者新生。但其实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从自然的角度去看的话,其实火山喷发之后它的好处还有很多,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自然环境会变得重新绿意盎然。从剧情或者是整体的表达来看的话,火山它所产生的灰烬,就像我故事里面的一些东西一样,它是生命的一些痕迹。它可能有好有坏,但是那种痕迹它是永远会留在我们的生命的里面的,然后我们只能够带着这个痕迹去奔赴未来。我希望这个设定能够跟观众达成一个互动,让观众通过某种感受去解读和体会。所以结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

耐观影:那请问导演在本片的创作过程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导演:困难太多了,首先就是创作周期,然后前期费用等等,其次就是技术上的挑战,我们不能用外部人员嘛,都是自己电影学院里面各个专业的学生去拍这个片子,所以会有很多技术上的限制,比如说我的摄影它不会调色,然后它就没办法调我想要的颜色。剪辑的话它不会做CG,所以很多问题遇到了,我们再边聊边学,一起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灰烬》剧照

耐观影:因为本片是您的一个长片首作嘛,也是您的毕业设计,因为您之前拍摄的短片有入围去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那您觉得在短片创作过程当中,跟长片创作之间最大的一个挑战和区别是什么?

导演:首先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剧作方面吧,相较于短片来说,长片它的整体结构,包括叙事节奏,还有它的细节,台词等都是有更大的挑战和难度。其次的话,就是长片周期更长,需要更大的一个团队去支撑,有更复杂的制作跟后期流程。然后从资金到时间到人员,它管理也很复杂,交流也很复杂,任何一个环节,你只要出现问题,你这个片子就可能会出问题。对于我这种第一次拍长片的导演来说,我觉得比起短片,长片需要更强大的这个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这个是最大的一个区别和挑战。

主创在东京电影节现场

耐观影:那您以后还会考虑回到短片的创作当中吗?以及您觉得在日本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并拍摄电影有什么感受或者不一样的地方?

导演:肯定会的。感受其实非常不一样。滨口龙介之前也是我学校的嘛,他有提到过,说东京艺术大学它就像一个能让你尝试去做独立电影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但你要说电影工业,很成熟的电影技术,它没有,钱它也不多。然后日本电影市场跟东亚其他国家比起来规模非常小,整体制作预算它也是远低于国内的。在日本你制作电影,第一个就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下面去完成你的一部作品。其次日本它非常看重作者性,我们创作者的视角到底在关注什么东西?这个点可能跟我国内的朋友聊起来会有点不一样。

主创在东京电影节现场

耐观影:您觉得在本片的创作过程当中,以及来到东京国际电影节,对您来说最大的收获和影响是什么?

导演:分两部分来讲吧,第一个就是影片的创作,我发现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可能是设计上的一些不足,可能是交流或者预算限制下的一些不足,所以我会去考虑如何在下一部影片,或是说如果这个片子能够有其他方法去拍的话。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这些过程和思考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不去试一次拍长片,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思考。然后就说东京国际电影节吧,这对我来说其实是额外的一个惊喜。因为起初我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这个片子能进很大的电影节,因为从艺大毕业作品的历史来看,还是从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选片标准来看,学生作品你要进到A类电影节,它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说最后能进,对我来说也是很意外,也是个很大的鼓励吧。

耐观影:最后我还想请问一下导演,您未来的一个创作计划是什么呢?

导演:我明年年初计划要拍一部电影,现在拿到了日本文化基金的资金支持。差不多一百五十万日币,人民币大概六万左右,然后我会想办法去再凑点钱把这个片子拍出来。完成之后,我计划回国去筹备我的下一部新片,回国的这个片子可能会聚焦在家和故乡这个主题上面,就像贾樟柯,他一直在拍故乡啊,乡愁啊。对我来说,我在国外生活六年,内心最牵挂的东西可能就是家吧。

耐观影:那最后导演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导演:其实也没什么,因为我今年刚毕业,我想能够再坚持走这条路的话,就坚持下去,也没有想过靠电影能去养活自己。生活收入我可以通过打工或其他的一些方法去解决,电影这条路更多的是一种表达吧。我其实真的挺喜欢电影的,我也有很多想拍的东西,可能国内的主题会更多一点,希望能做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出来,把华语电影带到更多的国际舞台上去。

主创在东京电影节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