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轮胎、赛道、引擎。
当这些充满热浪与火花的词同时出现时,就注定意味着一件事:《F1:狂飙飞车》已经在大银幕上全力开跑了。
影片讲述了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Sonny Hayes曾经是F1赛场上冉冉上升的新星,然而他的事业却因一场意外中断。三十年后,他受到曾经的好友、如今落魄的F1战队APXGP经理邀请,得以重返F1赛场。而Sonny不仅要面对年轻一代车手的挑战,更要学会与战队另一位天赋异禀却桀骜不驯的车手Joshua相处……

编剧: 伊伦·克鲁格 / 约瑟夫·科辛斯基
主演: 布拉德·皮特 / 戴姆森·伊德瑞斯 / 哈维尔·巴登 / 凯瑞·康顿 / 托比亚斯·门基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1 故事?什么故事?
《F1:狂飙飞车》最大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完全洞悉了当代观众对赛车电影的终极期待——不是来看一场披着赛车外衣的肥皂剧,而是来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极速狂欢。影片像一台精密的方程式赛车,将每一个叙事零件都打磨成服务速度感的空气动力学组件,彻底摒弃了传统体育电影常见冗余的文戏。
影片采用“赛道-文戏-赛道-文戏-赛道”的脉冲式叙事,每个文戏段落都像直道末端的减速弯,唯一作用就是为下一个全油门段落积蓄能量。当其他电影还在小心翼翼平衡文戏武戏比例时,本片大胆地将90%时长留给赛道,剩余10%的文戏全部变成赛前战术简报。

例如,开场的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中,皮特饰演的Sonny Hayes用最”Hayes式”的方式震撼全场——他在上场前五分钟才从房车中悠然转醒,戴上头盔就为车队夺回关键优势,随后又回到房车继续补觉,只丢下一句”保持这个名次”的威胁。
而Sonny重返F1后的首场比赛。这位老将用教科书级的战术头脑,在看似不经意的瞬间故意制造安全车,为年轻队友创造决定性的优势。这些精心设计的赛场”小动作”,远比长篇大论的团队精神宣言更有说服力。

当其他赛车电影还在用台词解释人物关系时,本片已经用赛道上的实际行动完成了所有必要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两场简短小巧的戏,已经将Hayes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交代的淋漓尽致。
当传统赛车电影还在用半小时铺垫”车手VS车队经理”的理念冲突时,本片直接将所有矛盾扔进赛道解决。一次危险的超车就是最赤裸的宣言,维修站里的争执会立刻体现在下一圈的进站策略上。这种”不废话,用速度说话”的叙事哲学,完美复刻了真实F1世界中”赛道即真理”的残酷法则。

这种极端专注赛道体验的叙事选择,实际上是对赛车运动本质的回归。就像真实F1比赛中,车手无线电里永远不会出现”告诉我你的童年创伤”,只有”名次下降”的冰冷警告。影片用这种近乎偏执的纯粹性,成功让观众获得了坐在驾驶舱里的沉浸体验。
2 最劲爆 最真实 最直接
该片的总预算约为3亿美金,虽因拍摄期间好莱坞罢工事件导致成本上升,但导演和资方把预算真真正正花在了刀刃上,全部砸在让观众血脉喷张的“速度”上。除了将布拉德·皮特成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F1赛车手之外,还特意聘请了F1赛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作为本片的顾问,保证了影片的合理性。
参与拍摄的十几辆赛车,全部经过改装,在车上安装了一台6K摄影机,从驾驶舱内部、车身低角度、车手头盔旁第一视角到轮胎近距离拍摄,全方位捕捉最真实、最具压迫感的赛道瞬间,让观众以“赛车手的眼睛”看见前方疾驰而过的世界,看见转速表狂飙,看见暴雨击打在护目镜上的水珠在高速中被甩成长线,看见在极限刹车时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烟雾和火花。不用堆砌爆炸或夸张特效,而是用真实赛车在极限弯道时轮胎与赛道摩擦的“吱吱”声。让观众仿佛真切坐在那台赛车里,与时速280公里的风暴并肩呼啸。

每一次换挡、每一次侧滑甩尾都被放大成节奏点,让观众持续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因为导演知道观众真正要看的,是那0.01秒超车瞬间,是暴雨中贴边甩尾的极限操作,是赛道末段贴近护栏擦出的火花,而非背景故事的自我感动。
3 快慢之间
而本片的节奏同样张弛有度,在紧张刺激的快节奏剪辑之间,也巧妙地留出了呼吸的空白。比如在影片最后的阿布扎比大奖赛上,汉密尔顿和Joshua双双撞出赛道,Sonny成功夺下 P1 后,影片便切换到他的主观视角,赛道周围的声音忽然被抽离,发动机的轰鸣、观众的呐喊、无线电的呼喊统统被隔绝,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拉进真空,只剩下他与赛道之间流动的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观众只能跟随他流畅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弯道,看着前方的赛道在视野中不断向后拉远,听见胎面与地面的轻微摩擦声,感受到那种全神贯注、近乎冥想般的专注时刻。
这一刻,周围的一切都不再重要,没有竞争者,没有嘈杂的人群,只有方向盘的微小调整和身体随着离心力微微倾斜的晃动,只有“速度”本身在延展、在拉伸、在无限延长。导演用这种留白,让观众短暂脱离了爆裂的引擎咆哮和火花四溅的狂暴速度,进入到赛车手内心那片只属于胜利者的纯净空间。它不仅是速度的释放,也是速度在极限中的一次安静落地,让观众在银幕前真正感受到速度带来的自由、孤独与纯粹。

就如当年车神塞纳的“上帝之圈”一样:“我突然意识到了,我自己已经不是在有意识的驾驶了,感觉像是进入到了另一个维度。”
他们在赛道上飞翔。
也许当五盏红灯熄灭后,时间便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流淌,世间万物都在他的后视镜里缓缓后退。
4 彩蛋时间
总的来说,《F1:狂飙飞车》是一部比较尊重现实且诚意满满的电影,影片中不少情节或者桥段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Sonny Hayes脊背受伤源于路特斯车手Martin Donnelly1990年在赫雷斯赛道的意外。此次碰撞导致赛车当场解体,而Donnelly本人双腿、锁骨和颧骨多处骨折。不同于影片中Sonny这般“幸运”,Donnelly未能重返赛场,因此该片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圆梦”。
影片采用大量实景拍摄。APXGP的总部外景取景于迈凯伦车队的伦敦总部,工厂内景取景于梅赛德斯工厂,风洞模拟实验室则取景于威廉姆斯车队(并且事后因被怀疑借此进行额外的研发工作等成功收获FIA国际汽车联合会的罚单一张)。
此外,在电影中也有现下所有F1车队和现役车手友情出演,例如维斯塔潘、汉密尔顿、勒克莱尔、以及被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周冠宇等人。令人可惜的是,当时参演的许多车手如今已经不再是首发车手。

最后,由于汉密尔顿作为本片的制片人之一外加指导,因此许多情节也不免能够令人遐想到曾经的事件。例如影片最后的阿布扎比大奖赛,就完美复刻了2021年阿布扎比大奖赛。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圈数,只可惜当时FIA选择亮了黄旗,而汉密尔顿最终与他的生涯第八冠失之交臂,维斯塔潘也夺得了个人生涯第一冠,开启了新王统治的时代。
但这一次,在电影的平行时空里,命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当镜头扫过计时器上那个熟悉的圈数时,观众仿佛能听到汉密尔顿透过银幕发出的无声叹息——那个曾经让他与创纪录的第八冠失之交臂的黄旗,在这个故事里终于没有出现。赛车电影特有的戏剧性特权,让现实中的遗憾在这里得到了合适的诗意的补偿。
此外,虽然影片中APXGP车队是通过一次底板升级,而完成了质的飞跃并拿到了积分,尽管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也似乎与现实相呼应。毕竟近两年来次次垫底拿不到积分的索博车队,就在2025年7月6日刚刚结束的英国银石大奖赛上拿到了P3的历史成绩。希望索博经理早日美梦成真。
《F1:狂飙飞车》在视听体验的打造上可谓登峰造极。汉斯·季默标志性的风格与引擎的咆哮完美共振,构建出一个令人血脉偾张的声学宇宙;而导演对赛车实拍的执着追求,让每个镜头都成为速度美学的教科书级示范。从轮胎摩擦的微观特写到高速过弯的宏观航拍,影片创造了一种近乎触手可及的速度质感。

然而,这种对感官刺激的极致追求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某种叙事上的单薄,个别情节设计的过于理想化,例如Sonny在首次进入F1比赛时,通过制造“意外”触发安全车来使得同队的Joshua拿到积分。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是明显是在刀锋上行走,并且违背了体育竞技精神。
虽然影片中Sonny由于主角光环等并未受到处罚,但是现实中2008年皮奎特主动撞车触发安全车使得队友阿隆索拿到积分,赛后相关人员受到了严重处罚。
因此,《F1:狂飙飞车》成功地完成了它的核心使命:让观众在影院座椅上体验到了最接近真实F1驾驶的快感。至于那些被有意淡化的文戏与人物塑造,或许就像赛车为了追求速度而舍弃的舒适性配置——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总要有所取舍。这部电影选择了速度,而它确实跑得够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