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影讯

美国梦从来不属于红灯区

肖恩 · 贝克作为高举独立电影旗帜的美国导演,在历经《佛罗里达乐园》《橘色》《红色火箭》等受到国际关注的作品之后,终于一举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凭借《阿诺拉》拿下最佳影片金棕榈,某种程度上,似乎预示着不久后在唐纳德 · 特朗普成功当选第 47 届美国总统前左翼思潮对世界的最后挣扎——即便贝克本人并未在公开场合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在《阿诺拉》中,即便我们有意忽视其中隐含的政治内涵,但其作为 “性工作者” 这一强烈意向仍使人感受到他对边缘人物的体察和同情。

继续阅读

这部电影如何能荣登《电影手册》年度第一?

近日,法国《电影手册》发布了 2024 年度十佳影片,《在水中》《利益区域》《想象之光》等影片都榜上有名。而其中,曾执导《湖畔的陌生人》的导演阿兰 · 吉罗迪凭借新片《宽恕》再次杀回榜单,不仅成功登顶,也让他回到全球电影舞台上的焦点中心。

继续阅读

这部电影,启发了无数中国电影人

9月24日,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式上,陈凯歌导演被授予“卧虎藏龙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其后又在小城之春厅举办了大师·对话暨《黄土地》(修复版)四十周年致敬放映:厚土与诗意——对话陈凯歌活动,这也对应了本届影展“这把泥土”的策展主题。 在大师班上,凯歌导演谈到四十年前在陕北拍摄这部电影的缘起,并与在场的年轻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认为做电影必须情真,不失赤子之心,电影人如何保留那一点天真是很…

继续阅读

监禁又鞭刑,还有谁的电影节之路能比他更坎坷

作为“伊朗电影届那只折翼却又不断起飞的鸟”,拉索洛夫将电影用作对抗的手段,不断将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袒露在世界级的舞台上。

继续阅读

第一次看中产知识分子的恋爱却不觉得矫情

《圆月映花都》于1984年上映,由侯麦执导和编剧。该片作为侯麦“喜剧与箴言”系列的第三部,拥有着典型的侯麦式人物,并延续了侯麦一贯的风格,通过大段人物间的细腻对话展现了一个充满变化和复杂的世界。

继续阅读

错过它会是所有影迷今年最大的遗憾

60多年过去后,在法国导演科拉莉·法尔雅的最新作品《某种物质》中,好莱坞邪恶的双面性再次被使用。它或许成为了一部用《日落大道》为外壳,讲述“女性容貌焦虑”的血腥《芭比》身体恐怖邪典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黛米·摩尔饰)同样像《日落大道》里在经历着中年危机,无戏可演,容貌危机,更是面临着业内苛刻的审美标准和年龄歧视作斗争。在50岁生日那天,她选择注射一种新型的绿色“物质”,从此,一切改变……

继续阅读

时隔五年回到平遥,期待今晚他再度获奖

平遥的第五天,我们聚焦影片《与艾琳的那个夏天》。电影节来到这个阶段,走过半程,或许每个人都是拖着疲累的身躯,而这部电影的轻盈与淡淡愁绪,像是某种抚慰。《烟囱里的麻雀》和《村庄・音乐》分别暂列卧虎、藏龙单元的榜首。首映单元则是纪录片《黑箱日记》领先,当晚的站台的露天放映,影迷们不禁泪目。

继续阅读

平遥影片 “众生相”,耐观影场刊开幕

平遥的第三天,一些影片口碑已经发酵。卧虎单元的《圆满结局》《烟囱里的麻雀》《与艾琳的那个夏天》反响热烈;藏龙单元的《女人世界》和《村庄・音乐》亦然。首映单元的《分手派对》同样深受观众欢迎。我们的场刊算是某种临时起意,呼朋引伴而拼凑出一个队伍。就像电影节展总是充满各种偶然与巧合。打分或许更多是出于自我娱乐,仅供读者参考。 平遥特辑・短评合集 《分手派对》 01 重复的爱才是最完美的爱。重复不仅是这段…

继续阅读

平遥第一爆,唐人街在燃烧

《女人世界》是艺术家杨圆圆的首部长片,以笔记本式的纪录片完成了她对演艺界美籍亚裔女性的观察与表达。作为长期关注移民和历史题材的大陆导演,她试图通过讲述关于美国老年华裔歌舞团的故事来重申两个社群之间的联系。
首日放映结束后,《女人世界》在观众中得到热烈反响,口碑持续上升,预计会成为今年的 “爆款” 影片。

继续阅读

兰斯莫斯新片:一幅牵强附会的后现代主义式画作

自 2009 年凭借《狗牙》一片在国际影坛上打开知名度后,欧格斯・兰斯莫斯以冷峻荒诞的形式风格、寓言式的反乌托邦故事内核,切中了后现代人们消解宏大意义后逐渐分崩离析的精神世界,获得越来越多影迷的关注和认可。其影像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反复探讨社会规则如何规训个体这一母题。《善良的种类》(Kinds of Kindness)是他第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第三次入围主竞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