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新浪潮多面导演—特吕弗

如今,重温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所有电影(不仅仅是那些出于某种原因,在20世纪60-70年代法国生产时期,确立了里程碑地位的电影),往往能体验到迥异的风格和参差的质量。特吕弗是新浪潮的青年电影人之一。大家对他最多的指责,就是背弃自己的原则,从评论家转向导演,投身于了他曾刻薄诋毁的电影领域;而他的一些作品,也的确没有逃脱这种偏见。还有一些作品大概受到一些严重过时的”现代性”的影响…

继续阅读

成为费里尼

费里尼小传

继续阅读

阿涅斯·瓦尔达:我从不对生命沉默

我拍照,或者电影。或者,将电影放到照片去,又或将照片放到电影去

继续阅读

南国赤子,即孝且贤

电影,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人生。

继续阅读

伯格曼,费里尼:两条平行线

不管是被欣赏还是被讨厌,他们的作品都引发了无数的评论:这篇简短的介绍,目的不是增加新的光彩,而只是概述这两位电影人职业生涯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继续阅读

侯麦(下):从青铜到王者的不老神话

侯麦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在和演员的相处中,提取他们自身的特质融入角色,预先多次排练,在拍摄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况,然后便几乎不再干预表演。

继续阅读

侯麦(上):小镇文青的电影修炼手册

小镇文青 1937年9月,17岁的小镇文学青年莫里斯·谢赫离家北上巴黎求学,他身材瘦削,颜值一般,父亲是个小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个小他两岁的弟弟。录取他的是赫赫有名的全国文科重点亨利四世高中的文科预备班,小谢同学的目标是巴黎高师,一个孕育了无数法国人杰的摇篮。名师包围下,小谢认识了更多文哲大师的作品,在拉丁区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然而1940年5月,小谢高考失利,只能暂且去当兵,不过他也没…

继续阅读

洪尚秀的四种时间及入围《电影手册》的八部影片

“我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但它们就这样发生了:恋爱、结婚、生子、拍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做过选择或设计,我只是下意识地对人生做出反应。”

吃饭、喝酒、散步,等待「发生」的间隙,谁说不能有惊喜。

继续阅读

伯格曼与他的谎言真理和自由

5次婚姻,9个子女,13部“十佳”作品,跨越57年的的创作生涯以及数不尽的褒奖、赞誉和评价,伯格曼始终跋涉在观察本我的境地里。原生家庭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寻找自由的过程,终究是复杂且需要深究的课题。

继续阅读

“红色时期”下的戈达尔

《电影手册》“十佳”导演系列(一)(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