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违的等待下,法国各地的文化中心终于重新打开大门来迎接公众!而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Le Centre Pompidou)在重新对外开放后所带来的第一个展览,即是致敬已故著名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的《自由之路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全面回顾展》(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 – Abbas Kiarostami- exposition et rétrospective)。该活动不只包含了展现导演生命轨迹和创作历程的文件展《基亚罗斯塔米,朋友你在哪?》(Où est l’ami Kiarostami),同时也筹办了阿巴斯电影回顾影展、阿巴斯相关的书籍出版品和蓝光DVD,供阿巴斯的影迷收藏,来回忆这位已永远离开我们的大师。
如今,重温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所有电影(不仅仅是那些出于某种原因,在20世纪60-70年代法国生产时期,确立了里程碑地位的电影),往往能体验到迥异的风格和参差的质量。特吕弗是新浪潮的青年电影人之一。大家对他最多的指责,就是背弃自己的原则,从评论家转向导演,投身于了他曾刻薄诋毁的电影领域;而他的一些作品,也的确没有逃脱这种偏见。还有一些作品大概受到一些严重过时的”现代性”的影响…
侯麦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在和演员的相处中,提取他们自身的特质融入角色,预先多次排练,在拍摄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况,然后便几乎不再干预表演。
小镇文青 1937年9月,17岁的小镇文学青年莫里斯·谢赫离家北上巴黎求学,他身材瘦削,颜值一般,父亲是个小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个小他两岁的弟弟。录取他的是赫赫有名的全国文科重点亨利四世高中的文科预备班,小谢同学的目标是巴黎高师,一个孕育了无数法国人杰的摇篮。名师包围下,小谢认识了更多文哲大师的作品,在拉丁区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然而1940年5月,小谢高考失利,只能暂且去当兵,不过他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