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主竞赛第二天就来了一个大爆特爆,场刊里有很多个满分。《接近终点》的出现,让我们加倍爱上电影,也证明了戛纳电影节就是独一无二的影迷圣地。动感声波横穿沙漠,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而另一部主竞赛《137号案件》则是循规蹈矩,严谨查案。
两部双周单元的首映《死亡不存在》和《雪中的女孩》都比较抽象迷离,独具一格。
华语片《左撇子女孩》在影评人周单元首映,稳扎稳打,有去年金棕榈得主《阿诺拉》导演肖恩贝克助阵,堪称台北《佛罗里达公园》。
5月14日,第78届戛纳电影节正式进入看片“高强度模式”。两部主竞赛《望向太阳》和《国家公诉人》预先展映。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汤姆·克鲁斯的惊喜现身。他在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的大师班上意外亮相,分享了他们在《碟中谍8》中的合作经历和幕后故事。平行单元方面,导演双周(Quinzaine des Cinéastes)、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ACID以及一种关注(Un Certain Regard)四大单元同步开启,分别带来了各自的开幕影片,延续了戛纳对全球新锐导演和实验影像的关注。导演双周开幕片《恩佐》是罗宾·坎皮略对已故导演劳伦·冈泰遗作的创新完成和致敬,俘获了很多影评人的心。
当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单揭晓时,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Carla Simón)携新作《朝圣(Romería)》第三次叩击世界顶级电影节的大门,这距离她以《阿尔卡拉斯(Alcarras)》摘得柏林金熊奖仅三年之隔。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新作《腓尼基计划》(The Phoenician Scheme)已正式入围第78届戛纳主竞赛单元。韦斯·安德森,一位世界艺术电影领域的、绝对意义上的“怪才”,其独特的电影方法令诸多青年导演争相模仿,也正是这种电影方法成为了安德森创作的“名片”——我们似乎很容易通过视听的种种技法去定义一部“韦斯·安德森式”的电影,如同前文所综述的那般;然而这也会带来一种错觉,即他的电影是以画面、或者说形式主导的。
今年戛纳,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携新作《普通事故》(It Was Just an Accident)重返戛纳主竞赛单元,除了一张海报、一句简介之外再无更多信息,让这部悬疑片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前作《钛》(Titane)收获了2021年的金棕榈大奖,使得朱利亚·迪库诺(Julia Ducournau)成为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也是首位单独获奖的女性导演。她的新作《Alpha》又出现在了2025年戛纳主竞赛入围名单上,让我们不禁感叹这位女导演的强大!强调过她的性别后,让我们忘记她的性别——因为她说:“当人们说我是女导演时——我的意思是,这总是有点烦人,因为我是一个人。”
“她们还没长大,却已经成了母亲” 2025年戛纳电影节上,达内兄弟的新作《Jeunes Mères》(《年轻母亲之家》)拿下了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剧本奖。这是一个低声讲述的故事:没有宏大情节,没有戏剧反转,没有成功或失败的终局。电影聚焦比利时一所“母婴之家”,五位年轻的、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女孩,在照顾婴儿的同时,也在试图理解她们自己作为“孩子的妈妈”的身份。 影片没有所谓的传统性的主线剧情,但每一句对话…
2025年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揭晓,法国导演多米尼克·摩尔(Dominik Moll)的新作《137号案件》(Dossier 137)赫然在列。这位以冷静、理性、克制著称的导演,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在欧洲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其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摩尔始终保持着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语言,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道德困境。 #01黑色电影的当代诠释者 摩尔…
2018年,阿里·艾斯特的第一部自编自导长片《遗传厄运》横空出世,一经上映便口碑票房双丰收,Metacritic评分达到87,成为A24当时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打破传统恐怖片的jump scare的套路,更是通过复杂叙事与精细的情感刻画,营造出独特的心理恐怖效果,我们也可依稀看到罗曼·波兰斯基的心理惊悚、昆汀的暴力美学,库布里克式的冷峻压迫等众多电影大师的元素。本文也将会带领大家回顾阿里·艾斯特的过往作品,去深度了解他的恐怖宇宙。
025年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题海报选择致敬影史爱情经典《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使用了两位主角相拥的画面,这也是戛纳首次使用双联海报。该片由克洛德•勒卢什执导,于1966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并获得第39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外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