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和平遥影展相比,在东京节真的不用卷
胤祥发自东京
这个有点“挑事儿”的标题主要是我今天早上去参加了一下新闻发布会之后的感受,尤其是赵涛老师在被问及“作为评审最看重的电影品质是什么?” 的时候专门提及自己“在贾樟柯先生举办的平遥国际影展上,3天看了10部片”之后,一定还是要继续把“亚洲月”的这两个电影节放在一起聊的。
昨天写到东京电影节组织实在是在细节上无可挑剔,实际上东京节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安排,竞赛片是不设媒体发布会的,但是每部竞赛片的公众场会设半小时左右的问答环节;而记者们想要参加是需要事先预约的。这里面有一个小bug就是媒体场(实际上是媒体和产业场,P&I)和公众场并不在一起,时间安排也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说记者们必须专门为了这个发布会再去公众场,或者直接看公众场的放映,而且只有预约媒体才能提问。这大概也是因为东京节没有专门的电影宫所导致的独特组织方式。
不过鉴于我此行还是以刷片为主,因此早上放弃了一部日本片去参加主竞赛国际评审团的媒体见面会时,我还是颇犹豫了一下的。跟一天7部媒体场的平遥影展比起来,每天只有4部片可看的东京节实在是太养生了,于是今早我居然还从容地吃了早饭,先去无比高大上堪称世界一流的媒体中心办事,并且终于见到了跟我往来邮件几十封的淳子女子,相谈甚欢。
快到点了我就下楼准备去参加发布会。结果一下楼就把我震惊了,在中城日比谷大楼下面的小广场上媒体已经在排队了,虽然也只有那么十来个人,但是指挥排队的工作人员就有八九位之多,其中一位举牌子,一位分发发布会说明,三位拿着预约记录,分别负责逐个媒体记者的预约确认、扫码、证件拍照归档,其余的则负责维持秩序等。这个发布会此前我发了邮件预约,不过似乎是没有预约上,好在有两家媒体取消预约,我就补位成功。签到时间一过,这十位工作人员就引导队伍前往媒体发布会影院,这个画面很像……一群带队老师护送一队小学生去春游……总之我就排在整齐的队伍里面由工作人员护送进了发布会会场。
发布会设在一家影院的三楼影厅里,事先分发的说明包括发布会流程,还附上了“出席评委的座位图“及发言顺序,主持人事先讲解流程和注意事项,话筒试音,并举了白纸为所有记者提供白平衡调节。现场设两位英语-日语翻译,另有赵涛专属的汉语-日语翻译一位,所有的发言都会有英日双语,我注意了一下赵涛的专属翻译老师是不翻英语的,而且赵涛的发言也都是在先翻译成日语后再翻译成英语的。总之光前面各种细节就反复确认了半个小时。
接着评委依次登台,每个问题每个回答都极为细致地逐字翻译。其实要是英语日语都懂(我日语还算学过一点),听一听还蛮好玩的,因为这种场合的日语翻译真是……语气十分地微妙,而且日语所用时长会比汉语和英语都长出不少。都说日语编码效率低,其实日语里面很多句子成分主要是用来产生一些微妙的语气。比如阿尔伯特·塞拉其实众所周知的是一位非常自我(去年戛纳期间传出了他许多非常令人迷惑的自信言论)的导演,听他用英文表述也是都是一种很刚的语气,用的也基本是短句,但是翻成日语那简直是……长出一倍不说,听了简直以为他是个既谦虚又严谨的老教授……
我选位的时候就按照座位图的提示,坐在了靠右的位置,可以拍到赵涛老师的focus。有趣的是我正前面的一位大叔,大概是国内媒体的外援,动作简直跟我一模一样:主要拍赵涛老师,然后凡赵涛老师发言必用手机拍竖屏focus,然后马上微信发到群里……读者可以欣赏一下我今天拍到的内容。
不过似乎也只有我们两位是这个节奏,现场二十余家媒体,尽管半数都是自由记者(freelancer),但都相当职业,有至少六家都抱着笔记本现场出稿,敲键盘的声音简直是速记的节奏。另外也有用笔记本速记的,我左前方一位大叔那个手速也是相当惊人。
总之我总算是围观了一次A类电影节的评审团新闻发布会。遥想在戛纳时候排队排不进去,和在平遥的基本没有时间去,在东京这么养生的电影节来体验一下还是挺不错的。接下来的媒体场放映安排也让我感觉非常舒适。首先,媒体场的时间安排就在放映起止时间之外,注明了“入场时间“,我还特意提前了一点去结果发现没人排队,等到入场后我才发现大概两百座的影厅里媒体也就那么三十来人,于是第二场我就开始只卡着放映的点去了。想想刚经历的平遥排队大战,真是感觉一下子到了从卷到……可以躺的舒适。
东京节大多数的媒体场被安排在银座一家名为“Cine Switch“的小型艺术影院举行,这个影院有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两个厅,各设有卖品部和自动贩卖机,每场开场前会更换片名告示牌,入场时有三个工作人员负责分发电影节日报,扫码和拍照存档。媒体场没有任何广告,直接开始放映,也是放完全片才开场灯。下午两场的”亚洲未来“单元人比较少,晚上的主竞赛单元人才略略多了一点,但也不过40人左右。
总之,东京节的组织安排之严谨,确实让习惯了国内影展粗放式管理和内卷式排队的我有些不太适应,现在想想东京节主竞赛和亚洲未来单元15+10的配置,其实跟平遥的卧虎和藏龙单元的12+12体量相当,但是东京节的安排并不合理,想要看完两个竞赛单元的15+10,只看媒体场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总量控制和手续繁琐,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劝退了不少媒体,加之“自媒体”大概是内地独有的电影媒体生态模式吧,总之其结果是东京节就显得比较冷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申请到媒体证,以看片为主还是会蛮舒服的。
今日看片三部,均为世界首映。两部“亚洲未来”单元的影片都是类型片,主竞赛的一部则是典型的伊朗电影节电影。因为要尽可能地多看只放一轮媒体场的亚洲未来单元,我会把一些主竞赛影片排在第二轮。以下是今天的短评:
制作捉襟见肘不过相当之有风格(调色还挺独特的)、并且还血浆没少用的黑帮片,导演是从日本单元升上来的。不过这部也属于看不看都那么回事儿的……
与日本合拍。根据印度唯一的职业女子相扑运动员Hetal Dave的事迹改编。在东京电影节看这个片再合适不过了,既是典型的印度励志体育电影,又是日本观众再熟悉不过的相扑运动题材,片中还有女主角到日本乡间跟相扑横纲选手学艺的段落。体育片虽然不太需要舞蹈不过歌是少不了的,而且片中所有对话都拿音乐来解释情绪,感觉不需要看字幕都能看懂!片中就性别问题有一个特别独特的阐释,实际上父母位置是互换的,女主的压抑主要来自母亲,但是最好玩的一个地方是父亲爹味爆棚的时候是来喝止母亲干预女儿的梦想,好奇这个片子在诸如内地当下的性别话语舆论环境中会获得什么样的评价……
其实对这类social drama类的伊朗电影节片早就审美疲劳了,每次也有看一看又有什么新变奏了。情节装置依然是“难以跨过的阶级鸿沟”,以及“恋爱难”;这部倒是做了个黑色电影,有个还算不错的高概念麦格芬,“致命女人”写得还行,但是结尾就有点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