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专栏|第53届鹿特丹电影节·Day2-4 来鹿特丹总能长见识

其实这次鹿特丹我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年岁不饶人了,尽管“总有人正年轻”且“爱电影的人永远年轻”,但我显然是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早上真·起不来,这才第四天就已经连续两次掉片子了,不过好在还有补救的机会,总之还是大致能完成刷完两个竞赛单元的愿望。一天6部虽然计划得很好,但是我现在就有点难实现了……

鹿特丹电影节的布置

从这里还可以聊聊今年的选片。之前在专栏里也写过,新总监Vanja上任之后就把电影节竞赛的体量加大了,目前金虎竞赛14,大银幕竞赛12,看完26部这已经比任何一个大型电影节的主竞赛都多了。所以其实光明未来单元是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的,加上我又是很爱看“重获”单元的电影史方向的片子,所以这次大概至多能看一部光明未来的片子吧。

从排面上看,Vanja无疑是在大银幕单元下了很大力气,每次都亲自开场,时段和影厅也都是整个鹿特丹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了,大银幕单元的影片一般在晚上黄金时段的百代影院4、5号厅,5号厅是个IMAX厅,4号厅的银幕大小也差不多。这个单元选得都是比较有观众缘的片子,也基本是场场爆满。

Vanja主持意大利电影「老师的秘密」映前问候

金虎竞赛选得则是一言难尽,看了一半多,可能也就两部觉得还不错。此前金虎的片子虽然会比较怪,但是不会像这几年这么挑战,线上看的2021和2022两届金虎还都不错,2023我实在看不动了就没再跟进,结果到了2024就有点看不懂了。后面结合片子短评再详述吧。

这次也花了点时间看聚焦影人和特展,来鹿特丹之前硬着头皮看了云翔的所有前作,实在是看得有点……这次看了新作,可以说“居然还不错”!另外也看了聚焦影人墨西哥的电影小组Colectivo Los Ingrávidos,不是很喜欢。

“智利在心中”参展影片 资料图

不过比较意外的是“智利在心中”特展(智利政变之后的流亡导演们在世界各国的作品),很意外地看到一些神片,而且据策展人说这个单元的片子都是网上没资源的,那这个特展的影史意义就很重要了。为此我还专门跑去买了本影片目录——是早年的场刊两倍开本的两倍厚度,之前说节能减排,确实是砍掉了给媒体的免费场刊,学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要付费购买了。

今年我基本没看聚光灯(Limelight)单元的电影节热门片子,反正大热都会出资源嘛,只在一个时间段没什么别的看就去看了一下《利益区域》,果然名不虚传,这部片应该拿金棕榈的,费比西奖给它也实至名归

《利益区域》剧照

另外看了几部“港口”(Harbor)单元的片子,这个单元怪力乱神的片子比较多,作为Vanja的主要政绩,这个单元选片确实贯彻了鹿特丹的一贯风格。后面我也会结合片子短评来说。

不过比较服气的是,在鹿特丹真的是什么片子都有人看,比如我看了一部名叫《夜间访客》的纪录片,全片拍得都是蛾子,那个酸爽——但是居然还满场了。相比较之下,我最喜欢的“重获”单元看的几部片子都不太尽如人意,可能电影史方面最好的纪录片还是都去了威尼斯吧……

鹿特丹电影节窗外景观

以下挑一些各单元觉得还不错的影片分享一下。其中很多都有可能出现在内地的电影节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mark一下。

金虎竞赛

比较好的片子除了上次写过的《文明史中的长颈鹿》(sr)之外还有这两部:

我,玛丽亚姆,孩子们和其他26个人

伊朗等国合拍

导演: Farshad Hashemi

评分:4/5

《我,玛丽亚姆,孩子们和其他26个人》剧照

挺积极向上的后疫情电影,作为一个剧组片,核心人物是拍摄地点的房主女士和剧组的制片主任,这个人物设置也很有趣,而且这个制片主任实在太可爱了,写得活灵活现,演员表演也非常妥帖到位。一看导演就是混剧组很久了,剧组事儿写得门清又不显得卖弄,而且居然各部门都照顾到了(戏第三多的居然是个灯光大哥——还是个库尔德人)。影片比较暖心的还是主题:疫情隔离让人变得孤僻,只有与人交往才能治愈。给电影写情书的话,应该这么写才对。

游泳回家

英国/法国

导演:贾斯汀·安德森

评分:4/5

注意,导演不是那位拍《地球脉动》的贾斯汀·安德森,同名而已。

《游泳回家》剧照

终于看到一部比较符合印象中金虎选片风格的影片了。原著已经出了中文版,准备找来读一下。这部片视觉上找的就是大卫·霍克尼的名作,复现了好几幅他泳池题材的画作(当然包括最著名的《艺术家肖像》(有两个人物的泳池))。“闯入者”这个题目做得又不免让人想起诸如帕索里尼的《定理》或者欧容的《泳池谋杀案》。虽说仍有些比较跳的地方,但导演视听构思仍然是相当有想法的,摄影很棒,尤其使用了很多心理化的声音处理和评论性的音乐。

这两部目前是我比较看好的。

大银幕竞赛

其实都还不错,不像金虎好多片子让人比较无语凝噎……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部还是最近几年我非常喜欢的散文电影。今年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两部科幻片,分别来自丹麦和多米尼加。

战争与和平的孩子们

芬兰

导演:Ville Suhonen

评分:4.5/5

《战争与和平的孩子们》海报

相当有见地的散文电影,讨论的是芬兰两次战争间到二战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福利中的国家主义,以及因为阵营选择而逐渐纳粹化的问题。今天看显然是把人工具化的所谓“福利政策”,甚至有点斯巴达式的军事教育等等(当然里面还有性别问题,男孩女孩的“用途”不同)。号召“为了国家生六个孩子”,以及瑞典是永远的假想敌哈哈哈。

涉及多种媒材,包括故事片、新闻纪录片、广播、演讲录音、宣传画、儿童读物、政策文件、论文报告等等,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祛魅。

永恒之旅

For evigt

丹麦

导演:乌拉·萨利姆

评分:3/5

导演首作《丹麦之子》是我第二次来鹿特丹时候看的大概第一或者第二部金虎竞赛片,当时觉得他影片工艺还是挺不错的。第二作拍了个科幻(其实首作就是“近未来”啊),他也明确说更想拍给电影院和给观众的电影。

《永恒之旅》剧照

片子看下来,大概立意也有点像《星际穿越》和《生命之树》,摄影还颇有些马力克的意思……导演提到的参考片还有《索拉里斯》和《2001》,总之就是把一个地球尺度(scale)的议题和男女主的爱情故事并置在一起,而且是个关于错过和“可能的人生”的家庭故事。制作水平还不错,心理剪辑很有意思(尤其几个音画不同步的剪接点找的很精妙),不过科幻上其实可以走的再大胆一点……

空气

Aire: Just Breath

多米尼加

导演:Leticia Tonos Paniagua

评分:3/5

《空气》剧照

多米尼加废土科幻也真是难得一见……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世界设定包括美术上还是下了点功夫,不过这个防护服实在是太《沙丘》了,以及这个AI实在太顺拐了,无论是手动模式还是需要换硬盘,乃至后面的反转,都……顺拐,而且这种看似人性化的写法其实是降智。

本片有意思的是性别议题,可惜坚持了快整部片子到最后破功了……女性主义到底不好吗干什么非要整个亚当和夏娃的结尾……片子还是个女导演拍的啊。

坦白

意大利

导演:丹尼埃莱·卢凯蒂

评分:3.5/5

片名准确翻法是[秘密]啦,也可以翻成比如“老师的秘密”之类。文学改编,手法纯熟的大情节剧,资深导演就是稳,但并不乏味。气氛控制甚至对“悬念”的处理都不错。Thom Yorke(电台司令主唱)做的配乐写得真好,都想听听原声碟了。

《坦白》剧照

港口单元

这个单元比较长见识的片子就很多了,挑三个说一下:

姓名诺米

Nome

几内亚比绍等国合拍

导演:萨那·纳·恩哈达

前入围2023戛纳ACID。“Nome”是葡语“名字”的意思也是男主的名字。非常有创意的基于档案材料的电影创作,一旦意识到这个故事是架构在几内亚比绍游击队独立战争期间搞出来的”媒介战争“式的纪录片素材(肯定是受到了古巴革命的影响)上,那么剧情怎么样其实就不是很重要了……但导演野心又非常大,不仅讲了独立战争史而且讲了游击队进城当权之后怎么开始搞贪腐背弃革命理想,这就很厉害了。

《Nome》剧照

一查发现导演是跟克里斯·马克合作过,怪不得这么有散文电影意识!用档案影像极好地弥补了制作上的捉襟见肘(进城后的段落美术很让人出戏),有些实拍和档案的剪辑形成了非常出色的效果。至于片中的幽灵……有些时候还不错(比如男主背弃革命时候在旁边玻璃上浮现)不过经常还是有点顺拐了。

‘Lolo & Sosaku’ The Western Archive

西班牙

导演:Sergio Caballero

来鹿特丹就是挺长见识的,这部“纪录片”大部分时间是个伪装成西部片的噪音-电子演出的VJ视频(电影节还临时加了一场演出,可惜没时间看了),片尾放了一段演出现场,还真的是挺躁的……所以VJ视频也可以进电影节了吗现在哈哈哈。

《’Lolo & Sosaku’ The Western Archive》剧照

当然这个视频拍得是挺厉害的,看片名还以为是个数据库影史向的东西,结果其实是一个“电影作为当代艺术展厅”的实验,片中引用了大概是6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艺术装置(包括什么自动钢琴,自动绘画之类的),跟两位艺术家的噪音电子乐方法有不少相同之处。另外片中也有很多蛮诡异的机械装置,正确打开方法就是好好听而不是尝试理解剧情……反正也没有什么剧情就是了。

夜间访客

The Night Visitors

美国

导演: Michael Gitlin

《夜间访客》剧照

前入围2023纽约电影节。全片扑棱蛾子看得我也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着就是“昆虫媒介电影”哇,除了必备的生物学角度(比较有意思的是苏联二战期间出版的一本琥珀中的飞蛾图鉴)之外还延伸出了诸如社会新闻考古(1930年代纽约的“飞蛾入侵”灾难)、环境及生物入侵议题、文学作品(爱伦坡的《斯芬克斯》)等角度。克服一下看,有些蛾子还真是挺美的……不过片子比起顶级的散文电影还是有些空间的。另外感叹一下鹿特丹真是什么电影都有大批观众看!

最后再说一下云翔大师的封镜之作《裸族:香港部落》。

云翔在鹿特丹电影节

鹿特丹绝对是给足了云翔面子,这次云翔全部十部作品攻占鹿特丹大小影院,所到之处都是各片海报。云翔把跟他合作过的演员大部分都叫来了,因为他后来喜欢拍群像电影嘛,反正首映式上他说走红毯的话他的组得50多个人。世界首映比较亮瞎眼的是云翔带头,全体男演员脱上衣……画面有点美,大家感受一下。总之也相当符合“长见识”的主题哈哈哈。

云翔率男演员的脱衣秀

影片本身也就是3/5这个分数。映后导演说到全部是用iphone拍摄,也没写剧本(真的比他前几部不知所云的剧本的还是自然流畅许多),基本可以算是个(带有搬演的)超长vlog纪录片,主要围绕云翔决定退休和香港疫情来写酷儿群体的群像,也涉及到敏感事件。

主要谈的也是云翔作为天体爱好者的一面,片中他自己也出演并且经常是不穿衣服(身材在一众鲜肉衬托下就有点……)。不过这部片子摊子铺得尤其大,虽然男色部分已经很收敛了但还是他处理群像时松散琐碎的老毛病,哪怕把戏中戏这条线(可能也就拍了两三场戏?)再多拎一下,NG镜头多放一点也会更好一点。

云翔的海报

十部云翔看完,觉得比较能看的还是《游》和《爱很烂》,以及《永久居留》。《永久居留》那个结尾某行字幕实在是太牛逼足可以把本身不怎么样的片子拉到4星。云翔的片子主要问题还是视觉驱动,展示男色是主要目的,剧本实在是稀碎式的凑合,尤其是到前些年几部完全没法看(倒也符合“尽皆过火,尽是癫狂”)。不过他现在应该也是香港乃至华语电影里面LGBTQ+题材和导演的代表了,就,还是得了解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