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再来7天

编者按:

第5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已于今年2月1至7日(线上部分)、6月2至6日(线下部分)举办。接下来,《耐观影》公众号将陆续为大家带来由胤祥老师撰写的4篇文字回顾。其中,3篇写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期间,1篇写于国庆节期间。

好想再来7天

#废寝忘食的鹿特丹·Part3

专栏作者:胤祥

新冠疫情对鹿特丹电影节的影响之一就是片目被大幅度缩减,换言之留下的都是它最重视也最为核心的内容了。被砍掉的单元和片目里面,有几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釜山-鹿特丹这条亚洲电影登陆欧洲的路径被切断了。

往年其实可以在鹿特丹看到的,除了最核心的两个竞赛单元之外,还有洛迦诺、威尼斯、釜山、莱比锡纪录片节等几个电影节的片子,今年策展里面还是有一些威尼斯的片子,甚至还包括“戛纳2020”的片子,但是亚洲电影数量少了很多,比如我查了查,往年都必定不缺席的韩国电影,这次真的是一部都没有。日本电影也只剩下两部。

对亚洲导演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Limelight单元本次选择了12部电影,其中有“戛纳2020”的《开始》和《汗流浃背》,威尼斯系的5部影片《育蝇奇谭》《阿依达,你往何处去?》(艾达怎么了)《亲爱的同志》《肖塔》《国王之夜》,特柳赖德-柏林的《第一头牛》入选也主要是因为要给导演凯莉·莱卡特(Kelly Reichardt)颁发罗比·穆勒奖。

《第一头牛》海报

余下4部影片里,有两部本土影片世界首映,分别是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的荷兰导演王洪飞的新作《诡祭》,以及伊朗移民题材《米特拉》;最后的两部则是国际首映的开幕片《正义骑士》和法国名导伯努瓦·雅克改编杜拉斯的《苏珊娜·安德勒》。

《苏珊娜·安德勒》剧照

其实鹿特丹的开幕片一向还是会挑比较有观众缘的影片。

《正义骑士》海报

此前几次看过的开幕片包括2018年的《吉米》,一部反向的难民片,非常有意思地写一对白人父子从北欧往非洲逃难的故事,可能在难民题材里与佩措尔德的《过境》可以并列为最富想象力和批判性的作品

《吉米》海报

2019年的开幕片是荷兰与英国的合拍片《污秽之神》,是圣丹斯和鹿特丹的双选,本国女导演的女性题材,特别正确。

《污秽之神》海报

2020年的开幕片也是很少见的一战非洲题材《细若蚊蚋》,葡萄牙士兵在莫桑比克的“黑暗之心”式旅程本身就够猎奇了,加之工艺精良,也入选了大银幕竞赛。今年选《正义骑士》的一个原因大概也是片子比较欢乐。

《细若蚊蚋》海报

另外我觉得此后还可以考察一下的是鹿特丹和哥德堡、圣丹斯这几个时间重叠且在电影节阶序里都比较靠前的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会非常有意思。

王洪飞的《诡祭》是个吸血鬼题材,在台湾拍摄,拍得比较浮夸,一方面是片中五个主要人物都是富二代,银幕上还打出了各自家族资产(还有一个是“?”),因为去深山探险,和原住民进行了一个什么仪式之后就变成了吸血鬼。

《诡祭》海报

基本还是在吸血鬼片的设定里面,而且很有趣的是把吸血鬼和被压迫的原住民大资产阶级的剥削(片中人物之一的地产商父亲就被抗议民众叫做“吸血鬼”)等等联系起来,还用到了一些不同的影像材质,比如直播,手机视频等等。玩了一个有趣的梗,就是在镜子里看不见自己的吸血鬼戴上口罩就可以看见了……也算是新冠年代的表征之一吧。不过我对这类片子没有什么爱好,加之表演和中文实在是让我有些看不进去,也不算喜欢。

《诡祭》海报

《米特拉》取材自移民荷兰的伊朗导演的家族历史,“宽恕”“负有血债”的告密者的故事,当然怎么看都是借了一个屠犹故事电影的壳……片子还做得挺完整的,戏剧张力也比较强。伊朗流亡人员这个复仇组织倒是第一次听说。有些段落合理性(比如小女孩简直全程工具人)还可商榷。影片(尤其一些演员)也冒了不少政治风险,伊朗段落是在约旦借景拍摄的。

《米特拉》海报

至于Ammodo短片单元,此前三次我都很少有时间看,颁奖结果出来之后我会去video library看一下获奖的片子,通常也只能看到一两部。去年在鹿特丹因为实在想看雷磊的《公园日记》就特意放弃了《比邻星》(后来果然出资源了,不过到现在也没看……)去看了一场短片。本次共有6组22部短片入围,体量跟原来差不多相当。

由于时间有限只看了其中前三个组别的12部。看到了3部获奖片中的两部,以及获得KNF奖的那部影片。突出的感觉是,鹿特丹选的短片比长片还要实验,几乎看不到任何常规一点的叙事作品(可能都去了Voice short那边吧)。

比较喜欢的片子是三部美国片,很巧三部片子都是玩界面概念的。

获奖的《意味着土地》是一部“first nation”题材电影,讨论的是美国原住民问题,但是导演在拼贴电影方面做得手法繁复,完全承袭自哈伦·法罗基的一些方法,比如对屏幕-手关系的讨论游戏影像控制等等,运用到了包括拍摄屏幕、卡拉OK视频/音乐录影带,手机视频、DV视频、数字高清、摄像头、电视节目、虚拟聊天室等等多种材质,把自然(尤其是拍摄了很多动物的影像)与讨论原住民的资料影像剪辑在一起。也是第一次看到first nation题材可以做成这样。

《意味着土地》海报

《追觅乌托邦》是一部由五个年轻的Queer女性讨论自己族群权利的影片,五个人通过手机界面连接,并在一个游戏中建构自己理想的形象和世界。导演把这些内容与电影机器以及骄傲游行的资料影像并置起来。

《追觅乌托邦》剧照

Letter From Your Far-Off Country是一部论文电影,画面是由16mm摄影机拍摄,但拍摄的内容则包括电脑屏幕(YouTube、地形图软件/网站)、手机屏幕乃至VR的界面(也是第一次看到16mm拍VR的画面内容!惊呆了),同时又以结构复杂的文本讨论印度社会主义运动……背景知识不够,感觉需要再看一遍。

Letter from Your Far-Off Country 剧照

其余的短片里,还有一部获奖的影片是在荷兰和巴基斯坦生活创作的导演的作品《日落,每天》,影片算是部高触感电影利用大特写来营造触感,讨论的也是家暴问题(不过肯定是要结合影片阐释才能看懂),其中也涉及到了新冠疫情。这部影片比较难于进入,可能将来的出口也是当代艺术博物馆。

《日落,每天》剧照

同时涉及到新冠疫情的电影还有意大利短片Flowers Blooming in Our Throats,拍摄了几位物的手,影片简介里称这部短片创作于封城(lock-down)期间

Flowers Blooming in Our Throats剧照

另一部博物馆电影是台湾导演苏汇宇的《女性的复仇》,挺重口味的剥削片,血浆挺多的,导演意在重新发掘台湾戒严时期的性剥削片或者黑电影,这部影片是导演“reshooting”系列的作品之一(此前也看过他2019年入围短片单元的《唐朝绮丽男》),他的个展The Cinema of Séance将于近期在海牙开幕。

其余几部看过的片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写,就……算了吧。挺遗憾没看到古巴的获奖片Terranova。希望6月有机会的时候看一看。不过实话说就算线下去鹿特丹,我估计根本看不到这么多短片……这也是“线上电影节”的效果之一吧。好想再来7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