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主竞赛第二天就来了一个大爆特爆,场刊里有很多个满分。《接近终点》的出现,让我们加倍爱上电影,也证明了戛纳电影节就是独一无二的影迷圣地。动感声波横穿沙漠,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而另一部主竞赛《137号案件》则是循规蹈矩,严谨查案。
两部双周单元的首映《死亡不存在》和《雪中的女孩》都比较抽象迷离,独具一格。
华语片《左撇子女孩》在影评人周单元首映,稳扎稳打,有去年金棕榈得主《阿诺拉》导演肖恩贝克助阵,堪称台北《佛罗里达公园》。
5月14日,第78届戛纳电影节正式进入看片“高强度模式”。两部主竞赛《望向太阳》和《国家公诉人》预先展映。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汤姆·克鲁斯的惊喜现身。他在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的大师班上意外亮相,分享了他们在《碟中谍8》中的合作经历和幕后故事。平行单元方面,导演双周(Quinzaine des Cinéastes)、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ACID以及一种关注(Un Certain Regard)四大单元同步开启,分别带来了各自的开幕影片,延续了戛纳对全球新锐导演和实验影像的关注。导演双周开幕片《恩佐》是罗宾·坎皮略对已故导演劳伦·冈泰遗作的创新完成和致敬,俘获了很多影评人的心。
本届威尼斯主竞赛对于华语影迷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惊喜,舒淇的首部长片《女孩》和蔡尚君新作《日掛中天》入围主竞赛单元,梁朝伟主演的《寂静的朋友》亮相。同时赵涛也将作为唯一的亚洲电影人参与到主竞赛评审团中,华语电影在主竞赛中的表现值得期待。
入围片单中,朴赞郁、索伦蒂诺、欧容、贾木许、兰斯莫斯、毕格罗等导演大师都将携新作在本届威尼斯亮相。从新作简介来看,他们都或多或少延续以往创作母题和题材的探索,期待有所突破的惊喜之作。
威尼斯影展地平线单元(Orizzonti)是次于正式竞赛单元的官方竞赛单元,创立于 2004 年,其地位等同于柏林电影节 “奇遇” 单元与戛纳电影节 “一种关注” 单元。地平线单元的设定是以捕捉国际电影未来的趋势为目标,鼓励新人导演的创作。在地平线单元中,你能看到世界电影版图的扩张。它不只是个起点,更是一个窗口。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共有 19 部长片入围地平线单元。
当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单揭晓时,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Carla Simón)携新作《朝圣(Romería)》第三次叩击世界顶级电影节的大门,这距离她以《阿尔卡拉斯(Alcarras)》摘得柏林金熊奖仅三年之隔。
非竞赛单元(Out of competition)是威尼斯电影节中不参与正式奖项角逐的影片展映单元,挑选知名导演或高潜力影片,兼具艺术成就与商业吸引力,是主竞赛之外国际首映作品的重要展映窗口。本届蔡明亮导演的最新纪录片《回家》入围非竞赛单元。
威尼斯国际影评人周(Settimana Internazionale della Critica,SIC)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悠久的独立单元。该单元由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协会(SNCCI)组织,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独立单元,并列举办。该单元由意大利国家电影评论家联盟(SNCCI)于全球范围引用新锐导演的处女作长片,是全球电影人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未来大师的摇篮。本单元包括七部竞赛单元的导演首作和两部非竞赛单元的叙事长片,以及一部由李鸿其指导的华语影片《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宝贝》,将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做特别展映。
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25年8月27日至9月6日)的“地平线短片国际竞赛”(Orizzonti short films competition)单元的片单已经公布,该片单将呈现14部短片的全球首映,这些短片将角逐“地平线最佳短片奖”,该奖项由“地平线”单元的评审团评定。其中,李蔚然导演的短片《又见炊烟》和谢文明导演的短片《螳螂》入围地平线国际短片竞赛单元。
此外本届威尼斯地平线单元还包括向新西兰导演、两届奥斯卡得主简·坎皮恩于2022年创办的电影学校 “A Wave in the Ocean” (后称AWITO)致敬的特别展映,共包括七部学生作品。
当地时间8月16日,第78届洛迦诺电影节闭幕,日本导演三宅唱(Miyake Sho)凭借新作《旅途中的日子》(Tabi to Hibi)获得洛迦诺国际竞赛单元最高荣誉金豹奖。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新作《腓尼基计划》(The Phoenician Scheme)已正式入围第78届戛纳主竞赛单元。韦斯·安德森,一位世界艺术电影领域的、绝对意义上的“怪才”,其独特的电影方法令诸多青年导演争相模仿,也正是这种电影方法成为了安德森创作的“名片”——我们似乎很容易通过视听的种种技法去定义一部“韦斯·安德森式”的电影,如同前文所综述的那般;然而这也会带来一种错觉,即他的电影是以画面、或者说形式主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