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uanzhi_cao_LYG

平平无奇安德森,狗血抓马于佩尔

18号首映的两部主竞赛电影分别是韦斯安德森比之前更精致的《腓尼基计划》和小门多萨的《密探》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拉美回忆,华语场刊评价很高。

继续阅读

2025戛纳影评人周单元

自1962年由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创办以来,“影评人周”单元一直致力于发掘全球范围内的新兴人才,展示他们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片,强调独立精神和艺术创新。本届共有11部长片入选,由肖恩·贝克参与编剧、台湾导演邹时擎的新片《左撇子女孩》入围。

继续阅读

从欧洲三大到奥斯卡最高奖,或许是世界秩序崩塌的前兆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两部移民题材电影——《阿诺拉》和《粗野派》——大获全胜。当讲述移民与“美国梦”的影片横扫大奖时,信息已经十分明确:世界动荡不安,移民议题成为电影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继续阅读

败给《阿诺拉》,这部电影输得冤吗?

刚刚过去的奥斯卡,《粗野派》获得10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男主(Adrian Brody)、最佳原创配乐(Daniel Blumberg)和最佳摄影三个奖项,在角逐最佳影片奖时败给《阿诺拉》。《粗野派》是那种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优点在视听和美术,缺点在剧情和主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粗野派》,大概会是:野心够大,议题够广,视听够“粗野主义”,但是实在没有什么新东西。

继续阅读

索德伯格专访:在一个即将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一直以来以其多变的风格和对电影形式的不断探索闻名。然而,他的最新两部作品——心理惊悚片《感应》(Presence)和谍战片《黑袋行动》(Black Bag)——在近期上映后却未能赢得广泛好评。尽管影片依旧展现了他擅长的实验性叙事和精湛的技法,但观众与评论界的反馈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们在叙事或情感共鸣上未能达到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回顾一篇2020年电影杂志《正片》对他的访谈,看看索德伯格本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理念、电影工业的变化,以及他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思考。

继续阅读

《果然》主创专访:希望电影能抵达语言和逻辑之外的地方

导演李冬梅的第二部长片《果然》入围了202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在此之前,李冬梅导演的《妈妈和七天时间》获得第44届哥德堡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入围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与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鹿特丹电影节期间,耐观影荣幸采访到了导演李冬梅以及主演李蔓瑄。

继续阅读